「公平手機」來自一個荷蘭新創,9月底發表新機的背蓋部分,破天荒地完全採用回收材料。很有理念,但1年不到百萬支的銷量仍屬有限。
不過,台灣人在這手機上的參與甚多,例如一家名為沃泓的台商,就是公平手機拚出全塑料背蓋的幕後功臣。只是,沃泓也不大,年營收僅約3億元。
故事繼續延展。沃泓小歸小,卻看到了規模擴大的機會,因為在練就回收材料好身手之後,公司已經打入PC大廠戴爾電腦的供應鏈。
對於回收材料,戴爾也不是找個小廠玩玩而已,台灣電子5哥之一的緯創,其實已經在這個大客戶的強力要求下,苦苦練功10年。而這背後,是戴爾喊出「2050年全產品5成採用回收材料」的宣示。
本期封面故事報導裡,許多敘事線都有著類似軌跡,剛剛起步的小廠、年近60的化工廠、老牌紡織業者等等,忽然都跟全球PC大咖開始有了往來;不只有往來,甚至成為重要業績來源。而牽起兩端的那條線,就是「垃圾造筆電」的趨勢大浪。
綠色筆電不是新鮮概念,但透過幾條線索的完整採訪,負責同事提出了兩個觀點。首先,綠色筆電不如想像簡單,以「垃圾」為原料,產品顏色、硬度、穩定度如何比擬原材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繁瑣試錯過程;品牌大客戶一聲令下,整條供應鏈都得重畫學習曲線。
其次,正因為供應商必須重新學習,也就有可能引動PC供應鏈的重新洗牌。工研院專家提醒我們,中國以用國家力量整合再生材料行業。就算不看紅色供應鏈,在本期報導中,當你驚豔於一個一個意外新贏家的出現,也可想想,既有的供應商是否也正受到排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