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昨晚公布,共軍飛機侵入我方防空識別區西南角高達52架次,其中光是殲16戰機就有34架次,創下軍方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昨(4)日有媒體報導,美國、英國及日本共四艘航空母艦或同型艦,上周末在沖繩西南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演習後,以英國航艦伊莉莎白女王號打擊群為首的英國特遣艦隊,昨天經台灣東方的太平洋海域,再度穿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是共機侵擾我西南空域如此大陣仗的原因。
熟悉中國政情的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認為,北京對台灣或許文攻武嚇不斷,但不見得會武力犯台,只是要小心中方可能搭配放假消息、挖走邦交國等灰色手段,加上武力威脅,持續對台灣施加壓力。
也有外國學者認為,日本、英國及美國之所以在接近台灣的沖繩西南海域進行大規模海軍演習,本周又將有法國參議員組團來台,加上立陶宛為了台灣與北京槓上,都顯示出日本及西方國家對台灣的直接與間接支持。
六國海軍在沖繩海域演習 四艘航艦陣容太堅強
日本海上自衛隊昨天公告,為了實現「開放而自由的印太地區」願景、改善海上自衛隊的戰術技能,並且強化與其他國家海軍的合作,日本、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及荷蘭等六國海軍的艦艇,上周末兩天在沖繩西南海域進行聯合演習。
日本海上自衛隊與他國海軍共同演訓不奇怪,但最令外界注意的是,這次演習的陣容太堅強,包括了雷根號及卡爾文森號等兩艘美國航空母艦、英國航艦伊莉莎白女王號,以及被形容為「準航艦」的日本護衛艦伊勢號。
10月2日~3日、護衛艦 #いせ #きりしま #やまぎり は、「#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の実現に向けて連携を強化すべく、アメリカ🇺🇸、イギリス🇬🇧、オランダ🇳🇱、カナダ🇨🇦及びニュージーランド🇳🇿の各国海軍と共同訓練を実施しました。
— 防衛省 海上自衛隊 (@JMSDF_PAO) October 4, 2021
⚓️🇺🇸🇬🇧🇳🇱🇨🇦🇳🇿🇯🇵⚓️#FOIP #多国間訓練 pic.twitter.com/qHdDc4exWZ
昨共機52架次入侵西南空域 創軍方統計新高
通常美軍航艦的打擊能力就達數百公里,再加上英國航艦打擊群的武力投射能力,以及有「主場優勢」的日本自衛隊,或許就是讓共軍「跳腳」,派出大規模軍機「秀肌肉」的主因。
國防部昨晚則公布,共軍昨天入侵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機種,除了有兩種型號的戰鬥機,還有反潛機、轟炸機及空中預警機,威嚇意味十足。
日媒台北支局長:別只盯共軍動態 還要小心這幾招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觀察,國人或許關切北京不斷在台海展示軍力,但他認為,台灣更應該注意中國可能使出這四招灰色手段:
第一,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更孤立,把邦交國砍光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時,台灣還有23個邦交國,如今只剩下15個,與歐洲唯一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教廷也多次傳出生變消息。
若能使台灣的邦交國降到零,並把台灣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以後中國就能聲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置喙。
第二,放假消息,擾亂台灣民眾的視聽
舉例來說,若重要選舉的兩方得票數接近,就放假消息激發失敗的一方上街示威,製造社會動亂。
第三,培養親中的黑道,在上述手法奏效時暗中煽動社會動亂。
第四,上述手法都奏效後,就能讓中國以恢復秩序為名義,在國際社會還來不及反應時以武力犯台。
小心北京仿效克里米亞經驗 「習近平與普丁多次討論這主題」
矢板明夫強調,如今北京想法並非如同以往外界以為的直接武力犯台,而是擷取了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的「混合式戰爭」(hybrid war)經驗,結合假消息攻勢、製造社會動盪等非軍事手段,創造最後軍事介入條件。
他說,「習近平已經與普丁(俄羅斯總統)見過很多次,常常討論這個主題」。
▲2014年3月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緊張時,在克里米亞一處軍營門口警戒的烏克蘭軍人。
華府智庫:共機擾台大增 不無內部宣傳意味
日本經濟新聞則報導,共機侵入我西南空域的架次大增,就是在10月1日的中國國慶及10月10日我方國慶日之間,不無北京向內部宣示軍力強盛的意味,但也無助台海情勢穩定。
華府智庫「華盛頓德國馬歇爾基金」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及(共軍)訓練週期是重要因素,當然,這也是要警告台灣及美國,別跨越北京的紅線。」
「若PRC認為需要表達更強烈的警告,可能考慮的選項之一是(共機)飛進台灣空域,或甚至飛到本島上空,但我不覺得會那個程度。」
澳洲學者:從日本、南韓、澳洲到法國 挺台聲音愈來愈公開
澳洲獨立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外交政策計畫主任Natasha Kassam則表示,各國對台灣的支持正在增加,從日本、南韓、澳洲到法國,對於台灣地緣政治地位的看法愈來愈公開而堅定。
她說:「對許多國家來說,隨著與中國關係愈來愈令人擔心,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活動也持續升級,各方對台灣的支持也持續上升。」
「這也反映在這個地區(亞洲)的民間看法,對中國的態度愈來愈糟,但對於台灣的認知及善意則愈來愈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