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全臺最大火車維修醫院 臺鐵富岡車輛基地

全臺最大火車維修醫院 臺鐵富岡車輛基地

李志威

政治社會

攝影/黃建彬

2021-10-04 17:02

造景生態池旁挨著一座涼亭,池畔圍繞著軌道枕木鋪成的小徑、蜿蜒在盈盈綠地間;綠草間錯落著以金屬為材的造型裝置藝術,不論是隨風轉動的荷蘭風車、氣宇軒昂的機器人,或是氣嘟嘟的大火雞,無不唯妙唯肖。望向不遠處,還有波光粼粼的滯洪池與陂塘,在幾株垂柳映襯下,自成一幅怡然的風景畫。

 

若不特別強調,將此處當作生態公園,或是高度綠化的校園也不為過。實際上,這座位於楊梅富岡的「臺鐵富岡車輛基地」,可是全臺灣最大的火車維修醫院,占地約52公頃,除了最主要的臺北機廠外,還有北區供應廠與新竹機務段,共三個臺鐵單位進駐。

 

機廠遷址 落富岡真福氣

 

原位於臺北市松山的臺北機廠,因配合高鐵延伸南港的路線規劃而需要遷移,在2007年進行新廠選址的過程中,臺東池上、臺中大肚及新竹新豐都曾納入考量。「最後會落腳於此,真的是福氣。」臺北機廠廠長李瑞欽說道,「北部地區要能找到腹地夠大,又緊臨臺鐵軌道的地方,真的很困難。」所幸,在當時桃園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協助推動徵收富岡老街西側的大片農地,讓臺北機廠於2013年順利完成遷移;原在松山工作的同仁們,也為新廠址沒有搬得太遙遠而安心些。為了方便700多名員工通勤,臺鐵更在基地南側設立簡易式的「新富車站」,2017年開放一般民眾搭乘。這也讓原本就擁有富岡車站的富岡地區,與鐵道的緣分結得更深。

 

因緣分落腳客庄,而園區隨處可見的金屬裝置藝術,也出自客家鄉親的巧手。出身桃園新屋的葉時進師傅,本身是臺北機廠柴電機車的維修員,因個人興趣,利用休息時間將報廢火車零件創作再生,成為基地中最吸睛的趣味裝飾,像是栩栩如生的大火雞,便以火車汽缸為身軀、汽缸軟管為雞脖子;還有由客車水箱、天花板及車輪組成的荷蘭風車,其以形化物的妙思令人驚歎。

 

火車伯公廟加深在地連結

 

園區內一座由火車車廂改造的福德宮,更是基地與在地客庄的深深羈絆。原本即安座在現址的伯公,當年因土地被徵收而暫時移奉至富岡里里長家中,臺鐵也向在地耆老承諾過,在機廠安頓好後,會將伯公遷回原地供奉。

 

臺北機廠副廠長莊育煥提到:「後來在討論過程中,覺得如果只是單純重建,似乎沒什麼特色,而且使用公有地建廟恐有違法之虞,因此才有利用報廢火車為廟的想法。」在與當地人士達成共識後,於2019年正式將伯公迎奉回原地。福德宮雖位於基地內,但管理皆由在地爐主負責,廟旁更特地開設獨立出入口,方便富岡鄉親自由進出、上香參拜。

 

全臺唯一蒸汽機車維修基地

 

廣袤的園區除了有獨具特色的造景與福德宮外,富岡車輛基地也是全臺唯一能對蒸汽機車進行大維修的機廠。莊育煥說:「蒸汽機車維修困難之處,除了零件因年代久遠取得困難外,老師傅的技術也是關鍵。目前富岡基地有一隊5人小組,全臺僅存的4輛未退役蒸汽火車頭都靠他們維護。」即便臺鐵有完整的蒸汽機車維修手冊,但很多實際施作的訣竅,還是只有老師傅知道,有時候甚至得請出已退休的資深師傅來指點。好在,目前已有維修員願意接班學習,讓這門技術得以傳承。

 

富岡車輛基地目前雖未正式對一般大眾開放,但提供各級學校機關與相關團體申請參觀導覽;近年也積極參與桃園地景藝術節、富岡鐵道藝術節等當地節慶活動,展現基地投入推廣鐵道文化及敦親睦鄰的精神。未來的計畫中,還有臺鐵員工訓練中心將遷入,屆時也將為富岡注入更多人氣與活力。

 

臺鐵富岡

臺鐵富岡車輛基地是全臺灣最大的火車維修中心。

 

富岡車輛

富岡車輛基地負責維修僅存的4輛未退役蒸汽火車。

 

以自強號為家的伯公

 

臺鐵富岡車輛基地內,這座全臺獨一無二的火車福德宮,是由有「英國貴婦」之稱的EMU100型、也是臺灣第一代電氣化的自強號車廂改造而成。為崇敬神明,車廂中央闢開一道大門,中間主祀原址供奉的伯公石像,另陪祀自臺北機廠遷來的巧聖仙師魯班與太上老君。車廂兩頭則保留火車原本配備的絲絨座椅,供當地人休憩談天之用;而車廂外部的彩繪,出自園區裝置藝術的創作者――葉時進師傅之手,濃濃的鐵道風情與當地信仰巧妙地結合共生。

 

福德宮

福德宮。

 

本文轉載自《桃園客家》。更多精彩內容,<點此>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兩年使用健保給付免疫藥物的病患當中,出現完全反應(CR)與部分反應(PR),也就是腫瘤縮小的個案比率為十七.五%,另外約十二%呈現疾病穩定(SD);約有六成個案則因病情惡化或死亡,停止用藥。

 

個案數超過兩百人的四項適應症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及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效果較佳,分別有二九.八%與二六.二%病患腫瘤縮小或疾病穩定;晚期肝細胞癌、胃腺癌的病況改善或維持穩定比率,則各自只有十四.九%與四.八%。

 

「免疫治療被很多末期肺癌患者看作唯一的希望,但大概也只對三成的人有效;其他癌症,有效的更少。」肺癌權威楊泮池的臨床經驗,與健保署資料高度吻合。

 

「當累積的數據愈來愈多,健保就可以更精準評估新藥對每一種癌症的治療效果,做滾動式檢討的依據。效果好的,會考慮進一步放寬給付標準,效果不明顯、甚至不比標靶藥好的,我們還是希望繼續幫忙病患,可能的作法就是和藥商協調降價。」李伯璋坦言,對於高價免疫藥物,健保必須在照顧最多病患與精準用藥之間,做出取捨與平衡。

 

免疫療法

 

免疫藥物

 

細胞療法走在科學前沿

衛福部審慎開放  首重安全性

 

相對於已被證實具有治療效果的驅動免疫藥物,還有一項被稱為「細胞療法」的尖端技術,原理是抽取病患體內免疫細胞,經實驗室培養、增殖活化後,再注回病患體內,讓這批「生力軍」執行攻擊癌細胞任務。

 

在台灣,細胞治療依法須先經過臨床試驗,但同樣為回應晚期癌症病患需求,並鼓勵產業發展,衛福部一八年以俗稱《特管辦法》的行政命令,開放國外已施行或國內人體試驗個案數達一定程度,且能確保安全、預期成效的細胞治療,由醫療機構擬定治療計畫,經衛福部核准後,用於治療一至三期經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的癌症病患。

 

「簡單來說,衛福部因為科學證據還不足,無法確定細胞治療的效果,但也不敢說它一定沒用,所以先開放國外有做、能確保安全性的治療方式,但要醫療機構提供所有治療數據;更重要的一點,是嚴格管控細胞培育的製程,確保操作符合治療計畫,一段時間後,再來檢討治療效果。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很前衛的作法。」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解釋。

 

截至今年二月十八日,已有包括三軍總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在內的全國二十六所醫療機構,共五十六項關於癌症的細胞治療計畫獲衛福部核准,但實際接受細胞療法的晚期癌症病患不多,衛福部醫事司統計,一九年經核准收案的癌症病患為六十六人。

 

林口長庚醫院在二○年六月獲准以自體免疫細胞當中的「樹突細胞」(DC),治療經標準治療無效的一至三期肝癌病患。負責細胞治療計畫的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主任李威震指出,細胞治療的重點還是驅動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用在免疫力太差的病患身上難以產生效果,計畫執行半年來的十多位參與者,「疾病控制率」(腫瘤縮小或未持續生長擴散)約為六成。

 

健保不給付的細胞治療,費用非常可觀。一位癌症醫師提醒,他曾聽聞晚期病患,因價格便宜,在未經核准的診所或私人機構接受細胞治療,「聽到那種標榜『和某某大醫院用同樣東西』的診所,都要特別留意。他們也許真的和同一家生技公司合作,但執行的醫師、治療的流程都不一樣。」

 

儘管現階段仍無法取代傳統療法,但利用自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就像是黑暗隧道另一端的微光,讓無數科學家一頭栽進這項仍有諸多未知與無限可能的領域。林口長庚醫院癌症疫苗暨免疫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主任洪舜郁,是其中之一。

 

黑暗隧道另一端的微光

先進國家持續挹注研究終極解方

 

「《特管辦法》核准的細胞治療,是把T細胞取出來擴增再輸回體內,但癌細胞很狡猾,會想辦法躲過T細胞的搜查。我們正在做的臨床研究,是同時取出病患T細胞和腫瘤組織,『訓練』T細胞辨認癌細胞的特性,讓他們知道回到體內要消滅誰。」在桃園長庚的細胞治療中心,洪舜郁熱切地解釋她正進行的實驗,期待有天能開發出癌症疫苗,讓更多末期癌症病患存活下來。

 

可以預期,隨著先進國家與頂尖研究者持續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癌症病患受惠於免疫治療與細胞治療,甚至完全恢復健康,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與勤加篩檢,永遠是戰勝癌症的最佳策略。

延伸閱讀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