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討論度極高的歷史劇《斯卡羅》本周末將進入大結局,本劇近期討論焦點之一是,1867年6月美國派出海軍及陸戰隊登陸恆春,是首次對台灣出兵,為何才幾個小時就被排灣族擊退,最後鳴金收軍、「乖乖撤退」?
無巧不巧,美國海軍職司史料保存及整理的單位「海軍歷史及遺產司令部」(NHHC),今年7月一篇文章就是介紹1867年的福爾摩沙遠征行動(Formosa Expedition)。
該文明白提到,這場行動一開始規劃就有問題,「對於目標及地形都沒有掌握到情報,連達到目標的計畫都付之厥如,只說要『懲罰排灣族』」,最後難逃失敗命運。
美兩艘軍艦北下 181位美軍上岸「要懲罰排灣族」
NHHC這篇長文生動描寫了1867年6月13日這天,由美國海軍東印度分艦隊司令貝爾少將(Henry Bell)指揮的這場行動。
他率領了哈特福號(USS Hartford)及懷俄明號(USS Wyoming)兩艘軍艦,從上海駛往南台灣,當天在之前羅發號(Rover)商船遇難處海岸之外半哩下錨,並由哈特福號艦長貝克奈中校(George Belknap)率領181人上岸,其中包括43名陸戰隊,以及兩艘軍艦上的武裝水手及軍官。
文章中提到幾個現場狀況,深刻反映了當時美軍登陸南台灣後的艱難狀況。
「多位美軍因為熱衰竭及中暑而昏迷,其他人也開始神智不清」
「叢林環境極為濕熱,美軍身上卻穿了厚重的羊毛制服,這是要在船上保暖的。在辛苦穿越濃密叢林一個小時後,排灣族戰士從前方隱蔽的山丘上開槍襲擊。」
「大多數時間都看不見敵人蹤影,但敵人的矛、石頭及火繩槍槍擊不斷襲來。(美軍)兩列縱隊持續挺進,每次美軍(遇襲後)衝鋒,排灣族就退入叢林更深處。」
「這樣大概過了六小時後,多位美軍因為熱衰竭及中暑而昏迷,其他人也開始神智不清。」
登陸美軍飽受排灣族襲擊 濕熱天氣及軍官傷亡成撤退關鍵
在第二列縱隊指揮官,也就是麥肯其少校(Alexander Slidell MacKenzie)中彈重傷後,「因為不耐高熱而精疲力竭的貝克奈中校,決定到此為止,所有人撤退回到船上。」
在NHHC今年這篇長文之外,美國海軍陸戰隊文史處1934年出版的「美國陸戰隊之180場登陸簡史,1800-1934」專書中,也有一篇專文介紹1867年6月的美軍對台出兵。
其中提到,「從這次行動得到的經驗是,由不熟悉埋伏及叢林環境的水手,在一個蠻荒環境面對野蠻的敵人,這樣的行動是徒勞無功的。水手不適應這種作戰方式,若將軍麾下的部隊是完全由陸戰隊組成,或許結果就不一樣,因為陸戰隊接受的訓練,就是適合這類任務。」
換句話說,154年前美國首次對台出兵,最後以撤退失敗收場,原因從最先的策略規劃不佳、情報掌握有問題,到部隊上岸後的服裝錯誤、叢林環境惡劣,加上天氣高溫溼熱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