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一五四隻走私品種貓遭安樂死,源頭下單的黑手竟是有合法立案的繁殖場,為了不讓悲劇再次重演,政府應改善法規漏洞,設法殲滅銷贓管道,杜絕非法繁殖鏈。
八月二十一日,適逢國際流浪動物日的這一天,一五四隻走私貓遭全數安樂死,創下國內歷年來單筆銷毀走私動物最高紀錄,輿論譁然。總統蔡英文親上火線承諾修法,檢方同步向上追查,發現走私貓幕後下單的黑手竟是政府合法立案的繁殖場。
根據《懲治走私條例》規範,走私動物最高僅判處七年有期徒刑,走私貓安樂死風波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向行政院反映建議修法,希望將最高刑責提升為七年以上。
而事件爆發後兩周,農委會也旋即宣布要成立「寵物管理科」,犬貓等將比照戶口制度管理,從出生到往生,都由專責科室負責,希望寵物強制溯源,讓每個生命都獲得保障,但目前規畫含科長的員額只有六位,想以此解決動保沉痾難題,恐怕不切實際。
進口難、成本高、罰則輕
業者「假認養真購買」牟利
桃園寵物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秋榮以布偶貓為例,正常管道進口,一隻含運費要價三十萬元,從購買申請、打疫苗、血清證明、檢疫旅館到進口,至少要一八○天,還可能因防疫籠位不足而卡關。
進口困難、成本高昂,是走私品種貓犬的推力。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祕書長何宗勳表示,部分不肖的合法繁殖業者會浮報繁殖數量,「合法掩護非法」。
舉例來說,一隻品種貓產下三隻幼貓,由於業者不會馬上植入晶片,很難追蹤真正生產的隻數,而先向農委會登記七隻,多出來的額度,就留給走私貓犬,合法售出到中下游的買賣業者,或在網路社團以「假認養」方式向消費者索取「認養費」。
動保團體、合法寵物業者一致認為,走私貓事件凸顯國內銷贓管道暢行無阻的問題。一隻合法進口的名種貓動輒要數十萬元成本,但寵物店、網路上不時可見到能以幾千元購買、認養的名種貓,就可知道非法走私或繁殖管道之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