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委託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在二○二○年進行的調查,一所高中能否落實一○八課綱目標、協助學生開發潛能並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上的關鍵,並不在於學校地點、是不是明星高中,而是考驗校長的行政領導能力,以及校內教師能否自發形成專業學習社群。
經常與各級高中交流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也指出,比起過去的「照本宣科」,一○八課綱賦予高中基於自身核心關懷設計課程的自由空間;但這也意味著校方、家長的偏好,可能左右學校的教學與評量方式,例如一所學校的多數家長仍想追求升學成績、校長也傾向配合家長需求,學校大概不容易積極調整教學方式。

家長態度 影響教師積極度
台北市中正高中是一○八課綱的前導學校,在新課綱上路的兩年前就試行運作,找了大學教授、業界專家開設了人工智慧選修課程,但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回憶,「當時家長都在問『這和考大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就好?』」
但江惠真沒有因家長的疑慮而卻步,反而努力解釋,中正高中不是一所單憑學業能力取勝的學校,因此希望帶入理論與實作,盡可能與大學校系連結來開設課程,隨著學校的風格逐步確立,反對聲音已經愈來愈少。
漠不關心的家長,也可能使學校缺乏改變誘因。一位北部的高中老師指出,該校學生家長大部分在鄰近的工業區上班或是自己開工廠,沒有時間來質疑老師教了什麼,校長和教務主任沒有壓力,配合一○八課綱的態度自然較為被動,不願投入資源購買開設特色多元課程所需教材、花錢聘請校外講師,讓空有創新想法與熱情的教師感到無奈。
一○八課綱期望藉由各校推動特色化課程,讓學生學習反思、探索興趣,但也有部分學生與家長憂心,特色化、差異化將擴大階級差距,例如都會的明星高中能開出較華麗的課表、有錢補習的家庭還能請補習班操刀製作精美的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文件的大學教授眼中留下深刻印象。
不過,在大學教授眼中,學習歷程檔案絕不是「軍備競賽」,「我們看的是學生的『素養』,老師愈是能將素養精神融入課程設計,學生就更容易具備研究、分析、思辨的能力,與家庭或外部資源沒有絕對關係。」林國明說。
「學生產出的學習歷程檔案,形同檢驗學校教學,若學生上傳的檔案讓大學教授看不懂,問題很有可能出在學校。」顏聖紘說。
因此,重點還是回到學校,究竟能提供哪些激發學生學習意願與潛能的課程。然而,在編制員額不變的狀況下,所有的新設課程,都是加重既有教師的工作量。
中正高中與內湖高中,都已算是頗具規模的學校,但江惠真與周維毅都認為,教師為了全力配合課程需求,負擔相當沉重。

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努力向家長說明,未來已不能單靠學業能力取勝,必須擁有結合理論與實作的能力。(攝影/唐紹航)
應降低基本授課時數、補足員額
「早期教育部為精簡人力,凍結各校一成教師員額,但要落實一○八課綱的精神,勢必要做精緻化、小班制的教學,才能讓興趣秉賦不同的學生適性發展,教育部應該要降低基本授課時數,補足高中教師員額。」江惠真說。
根據教育部規定,每位高中老師每周基本授課時數是十節至十六節,然而,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在一○八課綱上路一周年時公布的調查數字,九四%高中教師都面臨超時授課的狀況,其中又以每周超授三至四節最多,占了三成一。
全中教理事長高孟琳表示,因應新課綱上路,高中老師不只要上課、改作業,還要參與教師研習,協助學生完成學習歷程檔案,且在講求跨領域教學的氛圍下,與不同老師共同投入時間準備新課程,「今年九月,高中全校學生都適用一○八課綱,若教育部不出手解決,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全中教的調查也發現,一○八課綱上路後,高中職教師除了授課時數增加之外,超過八七%的老師增加授課類型,同一個科目還延伸出多元選修、校定必修、探究與實作等類型,「若是規模小一些的學校,科內老師不夠多,根本負荷不來。」同是內湖高中公民教師的劉炳勛說。
對於教師團體反映的過勞現象,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高中組組長張永傑表示,行政院人事總處已於二○二○年十月核准教育部自行控管國立高中教師員額,過去因人事凍結短差的一千四百名法定員額,今年將補上八○三名,不論學校提報多少,只要不超過法定員額,原則上都會通過。
教師心聲:熱門研習會太難搶
張永傑也提到,各級高中除了運用校內資源之外,也可透過跨校選修、跨校共聘師資、遴聘校外講師或與大專校院合作開課,引進校外適任師資,國教署也可以補助學校新增鐘點費,以減少校內教師的工作負擔。
高孟琳表示,基於提升教學品質,第一線教師大多願意積極開發新的課程教學,但調查顯示仍有四成教師針對大學招生、考招制度變革及學習歷程檔案政策認識不足,有待教育部落實政策溝通,創造高中端與大學端的對話空間。
其實,教育部在一○八課綱上路前,曾在各縣市舉辦多場研習會與工作坊,只是每場僅限四十人報名,「每次培訓學校只能派一人參加,報名熱門課程像搶演唱會門票一樣緊張。」一位北部社區高中教師說。
「我們想要什麼大學生,就要了解高中端怎麼做。」台灣物理學會理事長羅夢凡說,一○八課綱公布後,各大學物理學系教師就主動創立線上實作平台,供老師們交流教案,並連續三年舉辦「探究與實作」年會,和高中老師交流教學經驗;今年物理學界將進一步與負責招生的系主任及高中老師建立溝通管道,對焦學習歷程內容。

根據調查,仍有4成教師對於108課綱與考招制度變革認識不足,有待教育部與大學端的多方溝通。(攝影/唐紹航)
有待教育部、大學端主動出擊溝通
中山大學則設立全國第一所「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計畫診療室」,由校內教師免費直接替高中生諮詢、體檢自主學習計畫的內容,就是希望提供專業資源給學生,指引有邏輯、具思辨能力的訓練方向。
在少子化現象下面臨招生壓力的私立大學也主動出擊,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副教授張志堯指出,世新大學已開始安排各校系老師到鄰近的高中職上課,希望透過課程訓練發掘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提前招募新生。
落實一○八課綱精神,不是高中教師能獨力完成的任務,教育部與大學應更積極地提供意見,讓高中更容易開出具特色的多元選修課程,使更多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