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猝死案例頻傳,釐清關聯前該暫停施打高端疫苗?前衛生署長涂醒哲:致死率更高的AZ及Moderna該怎麼辦?

猝死案例頻傳,釐清關聯前該暫停施打高端疫苗?前衛生署長涂醒哲:致死率更高的AZ及Moderna該怎麼辦?

2021-08-31 11:26

高明見教授在ETtoday發表「台灣缺乏疫苗接種後安全監測機制」長文,對台灣的疫苗政策有不少指正。高明見教授是我在台大醫學院神經外科學的老師,但「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看到高教授的一些論見可能會誤導國人,造成台大醫學院及高教授個人清譽受損,不能不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加以釐清。

 

高教授文章有幾個重點:

 

1、台灣缺乏疫苗接種後安全監測機制

2、猝死案例增多,而監測通報,並無針對每個個案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其直接死因為何?

3、一些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疾病風險的年輕族群,若未加審慎評估風險即貿然施打疫苗,稍不慎即可能引發猝死的風險。

4、打疫苗後的生理徵象或各項參數,會因施打而誘發他們的惡化而猝死。

 

因此他建議:

 

1、應在施打前做風險評估,或先行診治心血管疾病俟時延緩施打時間。

 

2、施打後再執行監測這些生理數據,遇有狀況直接施救或診治,當可降低猝死機率。

 

3、應有詳細分析死亡案例是否與高端疫苗有關聯。若持謹慎觀點,也應先暫停施打。

 

 

高明見教授雖然是外科醫師,但一直關心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等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實在令人欽佩。但他提出這一些分析及建議,表面看來合理,但不一定正確,有些還弊大於利,對防疫有害無益。

 

1、例如高教授説「台灣缺乏疫苗接種後安全監測機制」,當然不對,否則怎麼會有這些資料呢?政府不斷鼓勵民眾打完疫苗後要通報各種症狀尤其是嚴重的不良事件,因此才會有下表的資料。

 

2、高明見教授看到有人打疫苗以後發生心臟血管的症狀甚至死亡,就認為可能有因果關係。這個想法恐太果斷,學過流行病學的醫師都知道:108年死亡人數計17萬5,424人,平均每天約有481人死亡,108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43.4人,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打疫苗,每天每10萬人口有約2人死亡,這就是背景值。因此若有10萬人施打疫苗,在施打當天及其後2、3天,理論上會有6-8人死亡,因此若死亡人數沒有超過背景值,雖然有時間相關,不宜宣稱死亡是由疫苗接種引發的。因此專家委員會(VICP)會依個案的身體狀況及習性,甚至解剖的發現綜合判斷,釐清是否因果關係。

 

至於施打疫苗後應該注意心血管的一些指標如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狀況,我也贊成。其他的各種嚴重症狀更應該注意及早就醫。至於對每一個接種疫苗的人都要注意血氧的變化,實際上不大可行也沒必要。疫苗施打和病毒感染不同,疫苗接種不可能造成肺炎,沒有血氧濃度下降的問題。

 

3、高明見教授建議應在施打前做風險評估,或先行診治心血管疾病時延緩施打時間,這也是不對的。高教授落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打疫苗後較危險的迷失中,忘記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萬一得到感染,其致死率遠高於一般健康人。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均鼓勵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該優先施打。也就是説,認真檢查自己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是必要的,但不是延緩施打疫苗而是要優先施打。疫苗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是利遠大於弊,故高明見教授延打的建議是錯誤,會害到更多的人。

 

4、高明見教授認為既然高端疫苗施打後有人死亡,為了慎重起見,應先停止高端疫苗的施打。這個建議最離譜,離譜到讓人有先射箭再畫靶,唱衰及阻撓國產疫苗的懷疑,恐會有損高教授清譽及群體免疫力的早日完成。

 

由下表的資料可見,到2021/8/26的累積接種各種疫苗的10586017人中,有2756人有疑似疫苗接種相關的不良事件(萬分之2.603),其中673人死亡(萬分之0.6357),24人過敏,其他2059人。但進一步分析,施打AZ疫苗的有544人死亡,死亡比率為萬分之0.839);施打Moderna的人有125名死亡(萬分之0.3379);但施打高端疫苗的只有4人死亡(萬分之0.0993)。高端的致死率不到AZ的1/8,不到Moderna的1/3。雖然施打有前有後,但至少沒有證據説施打高端疫苗的人有較高的致死率。

 

如果說施打高端疫苗後有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就要先暫停施打,那麼致死率更高的AZ及Moderna 不是更應該停止施打嗎?這個也停那個也停,疫苗施打不是停擺了嗎?

 

有死亡個案當然要認真誠實以對,高明見教授熱心可嘉,可惜建議錯了!

 

 

作者簡介_涂醒哲

生技中心董事長、前衛生署署長、前疾病管制局局長、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創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涂醒哲:國產疫苗支持非背書
涂醒哲:國產疫苗支持非背書

2021-06-29

疫苗搶購的國際攻防
疫苗搶購的國際攻防

2021-06-21

疫情何時趨緩?談校正回歸的理論與實務
疫情何時趨緩?談校正回歸的理論與實務

2021-05-28

如何評估防疫成效?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從疫情「校正回歸」談起
如何評估防疫成效?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從疫情「校正回歸」談起

2021-05-24

全家戴口罩少一個動作,感染機率竟是不戴口罩家庭的1.25倍?涂醒哲:造成台灣防疫破口的13個迷思
全家戴口罩少一個動作,感染機率竟是不戴口罩家庭的1.25倍?涂醒哲:造成台灣防疫破口的13個迷思

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