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一個看似平凡卻意義深遠的日子,這一天國家人權委員會正式成立,從此臺灣有了國家級的人權機構,掀開人權史劃時代的新頁;轉眼間週年已至,國家人權委員會舉行週年成果發表記者會,主任委員陳菊表示,一週年只是起點,未來將一步一腳印,為落實與促進人權做最大的努力。
一年前,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當天,蔡英文總統親臨現場揭牌,提出三項期許:「讓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為國家的良心」、「以制度讓人權工作穩定長久」,以及「分享台灣人權經驗貢獻國際」。陳菊在週年成果發表記者會上致詞強調,一年來如履薄冰,儘管人力、資源及經驗有限,又逢疫情肆虐影響,全體委員及幕僚同仁依然上下齊心,全力以赴,投入各項國家人權業務。
國家人權委員會舉辦「社會對話-人權Hub交流站」。
落實人權業務
接軌國際平台
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之初,即設定七大策略目標,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各項成果漸現:
一·調查人權侵害事件:與行政院合作共同推動「禁止酷刑公約」國內法化工作,擬定「國家防制酷刑機制(NPM)」,包括酷刑及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的預防機制;並透過跨部會研商,及舉辦研討會、座談會,聆聽各界意見與經驗交流。國家人權委員會目前已成立專案小組,擬定八個兒少安置機構之訪視計畫,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度展開。另外,今年七月剛公布的「林水泉遭受國家行政不法侵害人身自由案」調查報告,是國家人權委員會首件人權侵害案件的調查報告,清楚揭露在威權統治時期,政府系統性地濫用行政權來打壓異議人士,侵害人身自由,此份報告也將對目前轉型正義相關法制提出具體修法建議。
履勘關愛之家並瞭解無國籍兒童收容及照顧情況。
二·引介國際人權文書及指標:建立人權資料庫,及人權公約指標與檢核機制,投入國際人權文書蒐集翻譯,完成聯合國出版的世界人權教育方案第一至第三階段手冊翻譯,發放至各教育機構及政府相關部門。並透過簡易圖卡與懶人包,製作與國際及臺灣人權相關的「人權大日子」系列,增進外界認識。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教育部共同研發人權教材。
三·研究及檢討人權政策:針對《兒童權利公約》在校園之落實、身心障礙公務人員合理調整案等議題研究;至於國際間關切的外籍漁工人權議題,影響臺灣人權形象甚鉅,國家人權委員會也在今年二月立案專案調查,並與行政部門共同合作,尋求改善。紀惠容、張菊芳、高涌誠委員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參與三場憲法法庭之言詞辯論,針對妨害性自主犯罪加害人刑後治療釋憲案、獵槍狩獵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等議題,提供人權觀點,促進司法人權。
國家人權委員會舉辦酷刑防治國際運作暨漁工人權專業論壇。
四·提出獨立評估意見:去年十二月公布「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督促政府精進人權政策,今年也邀請身障者及身障團體,辦理多場座談及焦點訪談蒐集意見,預計公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送交國際審查委員會審查。
五·開啟社會對話:針對婦女及性別、兒少、勞工、原住民、新住民、青年居住正義等議題規劃座談會,廣泛蒐集意見,與社會對話,並與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合作關注新興人權議題,例如:數位監控與數據蒐集、精神疾病觸法者、銀髮族醫療人權等,作為未來政策研究或立案調查的參考。
六·接軌國際網絡:過去一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國家人權委員會仍積極透過視訊會議方式與國際交流,和亞太地區國家人權機構論壇(APF)、英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紐西蘭國家人權委員會等,進行人權經驗的交流及分享。
七·扎根人權教育:國家人權委員會與考試院國家文官學院、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開發人權教育教材,普遍推廣人權理念及意識,讓公教人員成為帶動臺灣人權向前的力量。
栽植人權樹苗
全臺開花結果
依「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明定,國家人權委員會除了八位人權委員外,每年遴派二位監察委員為人權委員,陳菊感謝卸任委員蕭自佑、張菊芳的貢獻,並公布范巽綠及趙永清為人權委員會新委員,兩位將分別在教育及環境永續議題上,提供人權觀點。全體出席委員亦將手中樹苗,放入有著臺灣意象的大型背板中,象徵人權種子將於全臺各角落萌芽。
陳菊主任委員與鴻義章委員種植人權樹苗。
「一週年只是起點,未來將有更多的努力及實踐。」陳菊說,人權的落實,不是一蹴可幾,期待未來與公私部門,有更多的合作與對話,使人權成為溫暖的力量,成為永不放棄的追求,讓臺灣的人權更加向前!
週年成果發表記者會陳菊主任委員致詞。
現場委員專注觀賞週年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