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光是為了自己奮鬥,也是為了那些曾經有夢想的人奮鬥。」這是體操教練林育信傳記式電影《翻滾吧!阿信》裡的經典台詞。成長在一般人認定「練體育沒前途」的年代,阿信沒機會以選手的身分踏進奧運殿堂;退役之後,他用20年的時間,不間斷地訓練潛力新秀,夢想著這群孩子能有一天,代表台灣摘下奧運體操金牌。
東京奧運,是迄今最接近夢想的一刻。8月1日舉行的男子鞍馬決賽,接受林育信指導19年的「鞍馬王子」李智凱,完美執行拿手的湯瑪士迴旋,穩健下馬,獲得全場次高的15.400分,與金牌得主僅有0.183分些微差距。銀牌雖不完美,卻已為台灣體操翻開新頁。
「這幾年的國際賽事,讓台灣看見智凱奮鬥的過程,體育課本都有描述他的故事,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學習翻滾……。國家也更重視體操,編列非常多出國比賽和移地訓練經費,讓選手無後顧之憂在國外磨練。」返國隔天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林育信一再地強調,是整體環境的改善,驅動台灣體操成績突飛猛進。
東奧2金、4銀、6銅 獎牌數史上新高,超越前三屆總和
在東京奧運男子羽球雙打與王齊麟搭檔奪金的李洋,也深刻感受台灣社會對羽球運動的關注度,在過去4年明顯升溫。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北羽球公開賽,這是台灣最大的國際賽,6、7年前是免費,還沒人進場,到3、4年前開始可以賣票,兩年前出現爆滿觀眾……,觀眾多固然是行銷進步,但也是小戴(戴資穎)、阿天(周天成)等人的努力,讓羽球被更多人注視。」李洋對《今周刊》說。
或許真是熱切注視的目光,激發了台灣選手追求成就的企圖心,進而在東京奧運取得2金、4銀、6銅。儘管依金牌數排序的獎牌榜上,台灣僅名列第34位,未超越2004年雅典奧運的第31位,但12面獎牌不僅是史上新高,更超越過去3屆奧運的獎牌總和。
「『黃金計畫』,是奧運成績空前優異的關鍵。」體委會前副主委陳雨鑫直言,頂尖競技運動的成績,經常用金錢堆砌而成,教育部體育署以專案協助奪牌潛力選手組成團隊、提供移地訓練與國外參賽經費,並改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軟硬體設施,是台灣選手場上最重要的後勤支援。
體委會前主委林德福回憶,早在2002年釜山亞運過後,他就開了先例,向行政院爭取額外預算,執行「奧運奪金計畫」,替20多位可望挑戰雅典奧運的國手,組成包括教練、防護員、運動醫學專家等成員在內的客製化團隊,2004年順利贏得兩面奧運金牌之後,機制一直沿用至今。
讓成績更佳的必要投資 基層教練進修、擴編運科團隊
台灣運動人才很依賴學校校隊最基層的培育,不過舉重協會祕書長陳志一觀察,在基層,很多訓練方式仍是「土法煉鋼」。當「黃金計畫」和升級的左訓中心積極帶國手「攻頂」的同時,「基層訓練」和「頂級計畫」之間的銜接與交流,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
林育信當年為了訓練李智凱,自掏腰包買車,還沒載過家人,就先載著李智凱、唐嘉鴻四處奔波,還為李智凱在桃園租了住處。「協會、國家應該嘗試也輸送基層教練到國外訓練,並與國家隊密集分享經驗,現在,鄉下基層選手還是在鄉下訓練。」林育信認為,這是未來必須翻轉的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