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公民團體與學者二十年的努力,人權會在去年八月成立,如今已滿一周年。
回顧過去一年,陳菊雖坦言不無挫折,但強調將務實面對未來挑戰。
二○二○年八月一日,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下稱人權會)掛牌運作。若以人權會主委、監察院長陳菊在成立日的致詞內容來看,其主要任務包含「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監督國內人權狀況」、「調查人權侵害歧視」、「推動人權教育」、「強化公部門人權意識」等。那麼,一年後的今天,人權會繳出了什麼成績?
盤點過去一年,為改善曾多次被美國國務院點名提醒的遠洋漁船勞動剝削問題,人權會確實已對漁工人權有所著力,除了舉辦「酷刑防制國際運作暨漁工人權專業論壇」,陳菊也幾度為此問題親自拜訪高雄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前鎮漁港。而針對人權侵害事件的調查,人權會發表了「林水泉遭受國家行政不法侵害人身自由案」報告,有望為這位老政治犯獲得平反與補償。
- 林水泉案:林水泉於1961年因批評政府施政遭提報流氓、移送管訓575日,至今仍未獲平反。
除了前述作為,陳菊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不管是居住正義、少數民族,或是疫情防治與資訊公開的矛盾,人權會都會有所研究。」根據規畫,人權會預計八月起委託學者進行十項專案研究計畫,將於明年下半年完成。今年十月,則預計發表「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二次國家報告之獨立評估意見」。而對身心障礙者權利的「主動關心」,陳菊特別舉例,全民皆因疫情配戴口罩時,仰賴唇型與表情理解對方語意的聽障者常遇溝通阻礙,為此,人權會積極推廣特殊設計的透明口罩,友善身心障礙者。此外,十一月也將舉行國際研討會,與外界交流。
然而,對人權會的種種努力,仍有要求改善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