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約兩周的東奧落幕,這回國手的鬥志與拚勁,感動疫情期間鬱卒的國人。
而企業在低碳轉型上也得向運動員看齊,要堅持不懈、找對方法推動,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悶了一年半的疫災生活,終因東京奧運讓鬱卒的心情稍有出口。近一個月以來,全世界發生太多事、太多淚,不過也怕熱鬧沖散了門道,人們看錯了訊號。
台灣很小,面積排名全球第一三七,人口數排名第五十六,國內生產毛額(GDP)排名第二十,今年東奧的總得牌數也衝到排名第二十二,其中更有不少項目,國手成績已達到得牌邊緣。傑出選手長滿厚繭的手、道道累積的傷痕、強健的肌肉與無盡的鬥志,讓我們看到運動專業要進階世界殿堂的背後辛酸。從被人笑做夢,一路苦練到站上奧運頒獎台,感動來自每位不服輸的台灣年輕人,有夢卻能成真的堅持!
近一個月來的極端氣候,也讓我們看見另一個無差別毀滅的心酸。
乾旱與高溫襲來,從美加到南歐頻傳野火肆虐的災情;破百年紀錄的強降雨,導致洪災重創中國、西歐,瞬間即是數百人的傷亡。就在德國西部萊茵河支流洪水暴發的前半個月,歐盟理事會才在六月底宣布通過《歐洲氣候法》,將歐盟二○五○年實現氣候中和目標入法,並明訂三○年減少五五%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碳匯(carbon sink)以實現該目標。心酸的是,就在歐盟執委會隨後於七月十四日公布「五五套案」(Fit for 55),一系列為了達標的十二項措施草案的同時,德國卻爆發了因極端氣候造成罕見豪雨的空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