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五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因應疫情在線上熱鬧登場,8/6舉行的第二場議程,主題聚焦國內挑戰與政策發展面,邀請到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與立法委員洪申翰,分享太陽能發電20GW,所面臨的挑戰與現況。
自工業化以降,全球氣候變遷,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 416 ppm,逐步飆破新高,能源相關碳排約佔溫室氣體排放的七成,主要來自工業、一般住家與交通等人類活動,持續累積的溫室氣體,致使月均溫持續上揚、空氣品質不佳,海平面上升等嚴重問題。
過度依賴石化能源 將危及人類永續與生存
然而石化能源易取得且能源效率高,使之廣泛使用難以戒除,但石化能源所產生的碳卻難以溢出大氣層,逐年持續大量累積,造成氣溫持續上升,並可能在本世紀升溫超過 2度,不斷變熱的地球將對人類造成巨大的生存威脅。
發展新能源成為刻不容緩的目標,太陽能乾淨、便宜、適合在年日照超過 1,200 小時的地方設置,發電時極低碳排、碳利益高。蔡佳晋更進一步說明「生產太陽光電模組所產生的碳排大約僅需要1.6年就可以達到碳平衡,整體模組可使用到30年,所以有 28.4年的碳利益」,且太陽能一年所產生的熱力是石油與煤炭蘊藏量的兩倍,可說取之不竭,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個極佳解決方案。
蔡佳晋強調「巴黎氣候協定中,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可不可達成,就在於再生能源可不可以取代化石燃料」。
面對關於選擇太陽發電的疑慮,蔡佳晋認為,因應氣候變遷,種樹造林固然也是一種解方,但其固碳與吸碳能力不及太陽能的2%,以目前氣候變遷惡化的進程,無法解決短期問題,氣候問題已危及人類生存,急需快速發展再生能源發電以取代對石化燃料的依賴,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石化燃料產生大量碳排的問題。
太陽光電優勢多 唯需土地整合策略
台灣計劃在2050年達到太陽能發電 20GW,「截至目前為止,屋頂型做了4GW,地面型做了大概1.74GW,缺口大概8GW」蔡佳晋說。
目前,寶晶能源正在屏東枋寮與林邊建設大型 100M太陽能與地面電站,在此期間協調300至500位地主,由於土地彼此不相鄰,可調用土地非常破碎,盤點可用土地資源隨即成為重大挑戰與困難。蔡佳晋更指出「興建太陽能電廠的土地應走容許而非變更,變更手續時程長、土地回饋金過重,太陽能業者望之卻步」,強調整合大面積土地,是加速推動綠能與達標的重要因素。
他在對談中也提到,台灣與日本的氣候與地理條件類似,日照時間甚至更長,我們擁有充足的饋線能降低配電成本、優良的光電模組廠商和產業人才,光電產業完全是一個內需產業,能成就好的所得循環,但對照日本的土地政策,我們需要更多鬆綁與修正。
「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再生能源是減碳的唯一方法」
是以,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為最佳首選。蔡佳晋同時建議政府應以此為考量,適度鬆綁法規,給予再生能源在土地取得上施加更多幫助的力道,以因應台灣土地資源破碎、整合困難的問題,如何盤點可用土地需要結合多方評估思考。
長期關注綠電議題的立法委員洪申翰認為,光電業者與環保團體應該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而非對立,綠電的推動需要建立社區的公共意識,讓更多基層社區營造工作者了解綠電的好處不僅僅在於電價與電力,還包含了提升社區價值與地方創生的可能性,對生活與環境有正面的改變。洪委員根據民調與演講的經驗表示,再生能源的支持度逐年上升,除了環保意識外,年輕人投入綠色產業的意願也很高,「一份同時兼顧理想和麵包的工作,誰不喜歡?」。
再者,台灣農業人口老化,目前有 134 個人口流失率較高的鄉鎮,在休耕地或地利較不好的地方,結合地方創生與太陽能電站,投資儲能等新創產業,創造青年返鄉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發展,應是創造農村、政府與企業的三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