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比一年難以忍受的夏季,淨零碳排早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全世界破釜沉舟的任務。
歐盟率先宣布將在2023年啟動碳關税,依照進口商品生產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量課以不同的關稅,美加、中國、日韓等國家也分別因應形成新的貿易規則。此舉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強烈衝擊,世界各國皆面臨減碳的時間壓力,仰賴進出口貿易的台灣更是首當其衝。
淨零碳排刻不容緩 能源轉型的新契機
「我們不可能用今天的科技解決30年後的問題」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減碳的核心在於技術的創新,隨著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淨零碳排已經是戰略目標,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蘋果、微軟、Google、Nike等都提出各自的綠色能源策略,並要求供應商提出相對應的減碳計畫,減碳能力將直接影響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上的競爭力。減碳技術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大致可分類為:新能源轉換技術、碳捕捉與封存方式、工業製程與設備的改良、建築材料與設備的節能創新以及新型態運輸載具等,若我們希望在未來30年內逐步實現能源轉型,就必須更積極地投入心力在綠能科技產業。
政府與工研院在台南沙崙共同設立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便是一個結合技術研究、試驗、生產的綠能基地,除了提供學術機構研發與實驗的空間,也吸引國內外高科技產業在此建立測試與驗證平台,帶動產學合作,預計2021年底將約有200名廠商人員進駐,共同促進綠能產業發展。
場域中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為零耗能、自給自足的智慧綠能社區,其建材、產能、儲能系統與各種家電皆使用再生能源和節能設備,並透過能源管理中心以分散式電網分配調度電力;現正發展中的智慧節能技術、淨零耗能技術、區域能源管理與電力調度以及綠能產品的開發皆能在此測試及展示,不僅拉近了使用者與產業技術的距離,也能搜集最接近真實生活的使用數據。
拓展多元再生能源 創造無限綠色商機
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人謙還提及,大水深浮式風機、增強型地熱發電與高再生能源占比之智慧電網三大項前瞻發展方向。有鑒於台灣四面環海且位在太平洋火山島鏈,大水深浮式風機不僅能克服水深較深的海岸,大幅提升風電開發量,也可以技術培植國內的風機供應鏈;而比起較受天候限制的光電與風電,地熱發電則一個相對穩定的資源,相關技術的研發也深受重視。同時,由於化石能源的比例越來越低,未來再生能源大多以電力形式供給,智慧電網也會是穩定供電的重要技術環節。
減少碳排無法倚靠單一的解決方案,能源轉型雖對傳統產業造成擠壓,卻也帶來無限綠色商機。所長王人謙在對談時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的轉捩點,綠電將全然改變人類生活、貿易與經濟的形式,綠電不僅僅是內需,更可能成為外銷的優勢。台灣身為科技島國,如何憑藉新興科技帶領綠色產業,跨出傳統能源的舒適圈,將是化危機為轉機的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