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這樣,用心保存,就有價值;
如果長期輕視、忽視,會自卑到連提都不願提起。
一早打開手機,看到房地產新聞標題「嘉義最豪聚落 王偉忠老家房價上看XX萬」,緊張到心臟少兩拍,趕緊往下讀,原來我們眷村夷為平地二十年後終於招標,可望成為嘉義的豪宅區。
痴心想著建商會不會試圖保留一點點眷村文化元素紀念過往?好比紅磚、老榕樹、或是樹下放一排讓老人家聊天乘涼的椅子。未來住戶可有機會知道這裡曾是舞台劇「寶島一村」的村子、還見證過八點檔連續劇「光陰的故事」裡的光陰與故事……。
當年眷村拆光後,我們牽著孩子陪媽媽回去看看老家。兩千戶、五十多年的生活,化為滿地殘磚、石塊、外加幾株枯樹,媽媽站在空地上就著四周地景,總算定位出「我們家」在那裡。
我曾以為會在村裡住一輩子,旁邊是可以分享臘八醋、臘八粥的街坊鄰居,在我們帶男女朋友走進巷口那一刻,會集體安靜下來,等打完招呼走遠後,再開始指指點點;過年時熱鬧得不得了,家家戶戶鄉音不絕,我甚至以為長輩們會永遠不老、永遠都在……。
有個美國人南西懂這情緒。她找金主募資,把安徽黃山一座兩百年的木製民宅完完整整拆運到波士頓私人博物館,保留下粉牆黛瓦、桌椅家具、暖水瓶、臉盆、算盤、毛巾、被褥等日常物件,以及兩百年來人們的生活痕跡。為什麼?因為當時一九九八年,老屋不拆遷,留在當地就等著「拆哪」。二十多年過去,這類保存良好的老宅已成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