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是地面型光電裝置的一種,在保持養殖產能的同時,利用漁塭周圍堤岸和水渠建置太陽能板,並提供魚塭夏季遮光與冬季禦寒的功能。
雲豹能源科技公司長期致力於國內太陽能電廠開發與投資,從2017年開始投入漁電共生領域,如今全台首創的「漁電共生智慧養殖大棚」在台南北門區已發電超過一年,順利收成漁獲3次,為綠色能源與地方創生之間取得雙贏。
在7/22登場的第五屆新能源國際線上論壇中,雲豹能源科技公司發言人張建偉針對台灣國內漁電共生現況做出解析。因應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紛紛響應2050年淨零碳排放的政策,台灣也不例外,蔡英文政府計劃於2025年將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20%,主力之一的太陽光電裝置目標為20GW(百萬瓩,一瓩為一千瓦),其中的4GW為漁電裝置。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與農委會盤點,目前六大先行區包含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合計總面積已達5,060公頃,約佔目標的10,000公頃的二分之一。
多面向合作溝通 促進地方創生
綠色能源首重環境保護、多元共存與地方創生,六大先行區是以科學圖資與環社檢核排除生態熱區後施行,一級海岸保護區以外之特定區位需檢附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現行法規明確規定設置面積須小於整體的四成,養殖產能至少必須維持近三年平均值之7成,並以生產履歷、魚苗魚餌購買證明、放養申報、漁獲交易等單據文件證明經營事實,確保養殖業者的權益,兼顧「原地原養」的設置原則。
張建偉表示,雲豹能源雖然是光電公司,但過去三年為了深入了解台灣水產養殖的真實需求,包含漁戶的養殖習慣、養殖物種及收放魚的路線,自2017年便在台南成立辦公室,初期不做任何光電設備,專心與漁民進行深入交流、共同解決傳統魚塭的問題,消弭光電傷魚的誤解,以長時間深耕與誠意取得漁民的信任,並與工研院、海洋科技大學及微軟公司共同開發了「智慧水產雲」智慧化分析系統,可配合養殖週期隨時監測水質、增加水資源利用率,以大數據改善養殖效率和品質,達到堪稱「一鍵放養」的自動化控制;以台南市的漁電共生智慧養殖大棚為例,透過益生菌與循環水的養殖模式,南美白對蝦的存活率提升了五倍,珍珠龍膽石斑的存活率上升了兩倍,生態履歷溯源也有利於台灣水產外銷。
與生態共存共榮 打造在地20年願景
發言人張建偉在對談時表示:「台灣有非常好的日照,也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風場,這都是吸引外資的原因,但在亞洲我們的腳步不算快,我覺得台灣隊應該要更站出來,要有MIT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軟硬體,這是我們台灣的機會。」雲豹能源今年(2021年)買下全台最大的漁電共生戶外型案場,預計在第三季開始動工,希望明年夏季能驗收成果。漁電共生必須兼顧生態、社會、經濟才可能達成在地發電20年的願景,如何在綠色能源的開發基礎上保障養殖收益、促進就業機會與產業轉型,並且與生態永續共存,不僅是漁電共生目前最關注的議題,更是台灣能否以綠色產業鏈接軌國際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