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距離復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政府須帶領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找到轉機,把握無經濟接觸和出口導向商機。
周日一位記者來電,她說聊聊一年多前我就料到東京奧運不會有觀眾、甚至取消的情況,不是我神機妙算,是我們對於世界不可持續的風險了解太少、想像太天真,對防疫抗災及調適未達動態平衡前的循環衝擊,沒有做好認知準備。
大約四個月前,我開始對企業高層拋出一個話題:「多久後我們才可以攜家帶眷,像二○二○年前一樣安心地出國旅遊?」也給了一個令大家一陣譁然甚或嗤之以鼻的假設性答案:八年!去年十一月在一場《今周刊》的論壇中,我講的是三年,但是持續反覆的新冠疫災的確帶來解構世界未來發展路徑的新門道。
病毒反覆攻擊已成新現實,國際領先企業採取4R四部上策:因應(Respond)、救災(Relief)、復甦(Recover)、韌性(Resilience)。循環衝擊既不可避免,企業就必須讓各種因應行動達到快、狠、準,被打趴可以很快再站起來,讓每次的亡羊補牢成為下次的超前部署。
摸索與做中學是所有轉型必走的過程。線上訂房平台Airbnb的出現,加速共享經濟發展,但沒能解決觀光地居住正義的問題。許多投資客壟斷在地居住空間,偏好利潤更高的短期租賃,反而迫使在地人因住不起而遷離。Fairbnb應運而生,以合作社建立線上訂房系統,讓訂房者自主決定將一半佣金捐贈給在地公益專案。限定「一房東只能共享一間房」的Fairbnb,真正達到完訂房、創收益、助公益,帶來更好的社會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