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揭密聯亞生技》70歲王長怡人脈、金脈驚人號召力!旗下興櫃聯亞藥股價30元衝220元,一文解讀投資人沒看清的真相

揭密聯亞生技》70歲王長怡人脈、金脈驚人號召力!旗下興櫃聯亞藥股價30元衝220元,一文解讀投資人沒看清的真相

2021-06-30 10:09

2021.8.16編按:聯亞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未通過,食藥署指出,聯亞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可接受,具細胞免疫反應趨勢,惟中和抗體數據與國人接種AZ疫苗外部對照組的中和抗體數據相比,未能達到食藥署所訂定的2項國產疫苗EUA療效評估基準。

與會22位專家,除了主席不參與投票外,21人投票結果為4人補件再議,17人不同意通過,建議不予核准專案製造。此外,聯亞公司已規劃於印度展開第三期臨床試驗。

究竟聯亞集團背後真正的面貌為何...?核心的靈魂人物王長怡,她又是誰?以下為今周1280期封面故事獨家揭密:

6月27日周日傍晚,對台灣防疫來說是至關重大時刻。繼高端疫苗後,另一支國產疫苗——聯亞生技舉行COVID-19疫苗(UB-612)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報告記者會,攸關台灣政府預採購500萬劑新冠疫苗的結果。

 

「二期臨床期中分析結果符合預期……。」記者會上,戴著口罩的聯亞藥業副總兼發言人范瀛云不疾不徐表示,根據1、2期結果,顯示UB-612疫苗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且具優異「免疫原性反應」。

 

緊接著,范瀛云像念稿一樣地平靜地宣布:「聯亞生技將於6月底,遞交期中分析報告及其他技術文件至食藥署,進行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並加速推動印度1萬1千名受試者之第3期臨床試驗。」

 

因為是線上記者會,無法感受現場氛圍,但私底下,有生技業者在電腦螢幕前觀看都騷動起來,「聯亞只用一小段抗原,不像(美國疫苗)Novavax用整段棘蛋白去做,原本有預期中和抗體效價可能會比較低,但其實比我預想的還低一點。」這位生技界人士坦言,「結果有點令人震驚。」

 

  • 中和抗體效價:亦即將受試者血清稀釋數倍後, 測試血清中抗體是否對病毒仍有中和力。稀釋倍數愈高且保有中和力,表示中和性抗體效價愈高。

 

1位上市公司研發主管表示:「目前看起來效價是比高端(疫苗)低,但我還是希望聯亞能成功,因為如果成功了,這會是全球第1個只用部分棘蛋白做出來的疫苗,也能驗證聯亞自己的合成胜肽技術。」

 

聯亞生技集團自1983年成立以來,一直想以創辦人王長怡發明、結合化學胜肽與免疫原理的專利技術開發疫苗和藥物,可惜至今還沒有任何打在人體的疫苗上市。如果UB-612疫苗能在7月底順利通過台灣EUA審查,無疑就是聯亞集團成立以來最關鍵的里程碑。

 

就在距離EUA審查只距一步之遙時刻,聯亞疫苗爭議卻開始出現。6月23日上興櫃的聯亞藥公司,1日股價暴漲逾6倍,從30元衝上220元。投資人激情追捧,後來才發現,聯亞藥並非開發疫苗主體(與衛福部簽約預採購合約是聯亞生技),而是未來疫苗生產時,負責後段針劑充填代工的角色。

 

聯亞生技疫苗能否通過政府緊急授權審查,還在未定之天,但是它超前布局全球,已經有具體斬獲。從曝光的華爾街資金挹注、巴拉圭政府一百萬劑訂單,與國際傭兵組織創辦人普林斯接觸……,不禁讓人好奇,聯亞集團背後真正的面貌。

 

1位生物醫學博士,歷經37年,打造出橫跨台、美、中三地的生技王國,王長怡身為聯亞集團最核心的靈魂人物,她又是誰?

 

當時有媒體公布,聯亞已拿到台灣友邦巴拉圭一百萬劑疫苗訂單,讓聯亞藥跳出來澄清,簽約主體是聯亞集團設在美國的另一家公司Vaxxinity。如此一來,大家才發現,原來講了很久的國產疫苗聯亞生技,居然不是簽約主體,甚至在公司發布新聞稿上,拿了政府3.79億元臨床試驗補助的聯亞生技,連專利權都沒有。

 

如果沒有,可以說是國產疫苗嗎?大家霧裡看花,更不用說,路透報導國際傭兵組織「黑水國際」創辦人普林斯(Erik Prince)介入Vaxxinity的疫苗分銷,更讓聯亞集團蒙上一層神祕色彩。

 

擁獨家專業的技術,但還未有真正明星產品,令人摸不清聯亞生技集團的研發實力,其次又有跨多國的集團架構,專利智慧財產權切割複雜,最後專利權是否只獨厚美國母公司?聯亞集團面貌藏在重重帷幕之後。究竟聯亞如何變成今日規模,甚至吸引華爾街對沖基金大師、矽谷新創投資?若要抽絲剝繭解密聯亞集團,得先從它的創辦人王長怡說起。

 

疫苗

 

 

疫苗

 

台裔科學家   發明「胜肽抗原」技術平台抗病毒

 

今年70歲的王長怡,從台大化學系畢業,隔年赴美求學後,就在美國開展生技事業。他的父親是前國大代表王成聖,與知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夫婦交情頗深。王長怡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就讀北一女高三時,看到DNA雙螺旋結構帶來的分子生物學興起,決定從事科學研究。聯考放榜後,她以接近台大電機系的分數,順利考取台大化學系。

 

1974年,她去紐約洛克菲勒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梅里菲爾德(Robert Bruce Merrifield)實驗室裡,學到「固相胜肽合成化學」(solid-phase peptide chemistry)。梅里菲爾德傳授的「胜肽合成」技術,也成為王長怡此後創業多年的「立身之本」。後來,王長怡結合胜肽與免疫學,發明「胜肽抗原」技術平台,她想要在平台一展長才去設計疫苗,對付攻擊人類的不同病毒。

 

1983年,恰好是女兒胡世一出生那年,王長怡和丈夫胡毅安創立聯合生物醫學(UBI),也就是現在聯亞集團最上層的母公司,公司目標放在「高精準設計疫苗」與「單株抗體藥物」的研究、開發與商業化應用。

 

在1998年王長怡回台灣創立第2家公司聯亞生技前,她已針對愛滋病毒檢測(HIV-1和HIV-2)的血液診斷試劑,這個試劑在1989年和1996年分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後來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全球使用。

 

1998年,政府拿出14億元,持股約4成,UBI則拿出專利、股票及現金,持股6成,共同成立聯亞生技,做為王長怡的台灣發展基地。聯亞從UBI承接許多專利再往下研發,包括愛滋病、阿茲海默等,台灣發生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時,聯亞也投入研究,但至今在疫苗領域上,聯亞唯一成功的產品是豬口蹄疫,2007年在中國上市。

 

疫苗

 

疫苗

 

工作像瘋子   有想法就試,自負又自律

 

「她的想法像滿天星斗一樣,有時候想法一來說,哦,什麼idea可以治什麼病,她就立刻要去試。」「工作起來像瘋子一樣,沒日沒夜的,可以好幾天不睡覺。」一位曾任聯亞集團董事談起王長怡的工作風格,就像瘋狂科學家一樣。他說,王長怡剛回國那一年住在飯店,後來覺得太不划算,乾脆在公司辦公室弄一個小房間,累了就在裡面睡覺,廢寢忘食。

 

「她是直腸子,對研發很有熱忱。」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曾在擔任國發會副主委時,與王長怡接觸過,也留下深刻印象。另一位認識王長怡的官員說:「她,自信、自負,但也超級自律。另外,就是對政府有很多想法與建言。」幾乎所有認識王長怡的人,印象雷同,就是一個科學家性格多於企業性格的人。

 

「想法很多,但沒有集中火力,排出好的優先順序,結果就是花很多錢。」上述前集團董事說起王長怡,「她的專業很強,但照她的做事方法,一定口袋要夠深。如果有一個很大的集團support(支持)她,也許很多想法都會開花結果也說不定。」

 

曾於2009年擔任聯亞阿茲海默症疫苗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的王培寧,亦表示王長怡「非常有活力,有技術上的實力。」但她也委婉指出,王長怡的主導性很強,「在她下面做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其實,與王長怡共事過的人都知道她的盲點,應該要有所取捨,讓資源集中在有潛力的產品,但對一位很執著又很自負的科學家,有誰能說動她,改變她的做法?如今看來,今年38歲的女兒胡世一在2010年左右進入聯亞集團,應該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努力避免和父母一起工作。」胡世一在2019年接受英國《連線》(Wired)採訪時坦言,她從小對母親的印象,就是「永遠在工作」,家庭生活與工作幾乎沒有界線,「如果他們(王長怡和胡毅安)在工作中有壓力,你就會知道。這也是為何,我曾經多麼不願意和我媽共事。」她還記得小時候把一張98分的考卷拿回家,王長怡簡單回一句:「下次,把那2分補上!」

 

胡世一排斥與母親一同工作的態度,在2010年的聖誕假期,有了轉變。當時,她在與王長怡閒聊過程中,發現UBI僅有幾百名員工,卻要處理單株抗體、愛滋病血液檢測劑、口蹄疫疫苗,學名藥等眾多產品,業務明顯太過複雜,她建議應該將部分產品線進行分割,另外成立子公司。

 

她回憶,在王長怡面前,畫出了一張近似於當前聯亞集團的組織架構圖,「聯生藥、聯亞生技、聯腦科學……」胡世一邊寫邊詢問王長怡的看法。兩人達成共識後,胡世一開始協助王長怡處理公司分割的法律程序。擁有經濟與法律雙學位背景、曾在麥肯錫擔任生物製藥公司策略與營運顧問的胡世一,終於「下海」到聯亞集團與母親一起工作。

 

簡單說,胡世一把聯亞集團手上產品拆分,譬如阿茲海默疫苗切割給2014年成立的愛爾蘭聯腦公司,單株抗體蛋白質部門切割出來成立聯合生物製藥公司,再將特殊針劑藥品開發與製造業務獨立,成立聯亞藥業,兩家公司都由聯亞生技分別持股65%(2018年降到43%)、58%,,另引進台塑生醫,分別以8億及6億元資金挹注,成為持股1成多的大股東。

 

這次受矚目的聯亞新冠疫苗分工,就是由分拆出來的聯生藥負責蛋白質原液的生產,聯亞藥負責疫苗後段的調配、充填、包裝與出貨,母公司聯亞生技則負責執行臨床試驗及台灣地區的銷售。

 

王長怡與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的淵源始於2012年,當時聯亞正在台灣進行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的2期臨床試驗,考量試驗牽涉許多核子醫學設計,聯亞需要一些專家背書,遂找上台塑旗下的長庚團隊。

 

據了解,當時長庚派了由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及財務人員組成的顧問團隊,大約10幾人,在2013年8月進入聯亞生技做DD(淨值評估),而團隊回報的結果,看在王瑞瑜的眼中是頗為滿意,也就此開啟兩邊的合作。

 

疫苗

 

股東後台硬   華爾街A咖、台塑生醫……都參與其中

 

雖然UBI並未對外公布股東結構,但查閱聯亞轉投資的申聯生物在2019年的招股書中所揭露的股東資訊,可發現UBI的持股高達7成由王家4人所掌握。

 

其中,王長怡是最大股東,持股35.78%;其次是曾任摩根大通、有投行經驗的王長怡女婿芮斯(Lou Reese),持股20.47%;至於王長怡的丈夫兼事業夥伴胡毅安,持股10.27%;而胡世一排名第6,持股6.06%。

 

有一年,王長怡請集團董事們吃飯,女兒、女婿都在場,一位董事回憶,芮斯能言善道,飯局上侃侃而談,顯示他在集團中是很重要的角色。據信,此次聯亞又將疫苗分拆權利在美國成立新公司,引進華爾街資金,芮斯就是關鍵人物。

 

去年成立的COVAXX,據美國證監會申報資料及外媒揭露資訊,背後至少有避險基金大老艾克曼(Bill Ackman)的潘興廣場基金會、美國演說家羅賓斯(Tony Robbins),以及奇點大學創始人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等美國商界名流參與,也顯現王長怡家族在美國資本市場,確實有一定「號召力」。

 

為了得到資源,聯亞用專利項目分拆,引進其他股東,得到資金、人脈。但是集團內的研發產品中,有些最早可溯源到UBI研發,如今經過聯亞生技,再切到旗下子公司,這些專利歸屬若沒清楚劃分,就會成為未來爭議的地雷。

 

以聯亞目前最亮眼的潛力產品之一——阿茲海默症疫苗UB-311為例,根據2009年公司對外說法,該疫苗為聯亞與美國母公司UBI共同開發,由此推論,專利權應該是台灣聯亞與美國UBI各擁有一部分。

 

然而,時序往後推,2017年後,集團官方說法與媒體專訪的資料卻都顯示,該款疫苗專利權,似乎轉移到2014年成立、由胡世一擔任執行長的愛爾蘭聯腦科學公司,而這家公司又在今年4月與美國COVAXX合併成Vaxxinity。如此複雜的轉移過程,一旦未來產品開發成功有營收後,恐怕也是爭議的開始。

 

一位聯亞集團的股東透露,對王長怡來說,美國UBI和台灣聯亞生技,都是她的家族握有5成以上股權、自己說了算的公司,她把這2家公司當成自己的2個小孩,「兄弟互相幫忙很正常。」這位股東對王長怡的技術與人品有信心,「她不會做壞事,但早期可能比較沒有公司治理概念。」

 

據他了解,聯亞生技股東之一國發基金,就曾多次要求她要把「兄弟」間合作案子的權利義務講清楚。有一次,聯亞生技董事會討論一件跟美國UBI技術合作案時,就以王長怡是利益關係人必須迴避此案;而國發基金要求「雙方權利義務寫清楚」才通過,讓她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這位股東強調:「現在公司股東愈來愈多,她對公司治理的概念已經好很多。」

 

集團

在女兒胡世一的協助下,王長怡(右 4 )在 2010 年後對集團業務陸續進行分拆,聯生藥、聯亞藥及聯腦等子公司相繼設立。(圖為聯生藥 2017 年於竹北蛋白質藥廠的啟用典禮)(圖/聯合生物製藥官網)

 

 

投資人障礙   專利歸母公司,子公司淪為「打工」

 

不過,專利複雜狀況,對潛在投資者是一大障礙。一位生技創投業者就提到,自己曾經評估過聯亞集團投資案,但是架構太複雜,「最後(專利歸屬)好像都會回到母公司UBI,其他子公司可能變成打工的。」這位創投業者雖肯定聯亞技術,「聯亞的豬口蹄在中國賺了不少錢,就證明它的胜肽疫苗技術是強的,」但他坦言,「看不懂,最後放棄投資。」

 

事實上,王長怡就曾因專利歸屬問題,與中國合資的事業夥伴對簿公堂。當時UBI與其在上海的合資公司申聯生物,因為口蹄疫疫苗的專利糾紛,訴訟從2007年一路打到2014年。

 

一直到2015年底、UBI、聯亞生技、王長怡與申聯生物四方一同簽署《關於「豬合成肽口蹄疫疫苗」及其延伸技術的技術費協議》,紛爭才告一段落。這支疫苗2007年在中國上市,根據申聯招股書顯示,2015到2019年,申聯每年須向聯亞生技支付985萬人民幣(約4255萬新台幣)授權費。

 

除了專利歸屬疑點,聯亞集團開展多產品戰線,但多數還在臨床試驗階段,也令生技界好奇,聯亞的技術到底有多強?

 

一位同業觀察,「聯亞集團的產品研發期都拉很長。」他指出,像是聯亞集團最早的研發項目之一愛滋病的藥,「中裕和它差不了一年投入做(編按:大約2003年),中裕都做出來了,且已做到第2代,王長怡的才完成2期臨床。」

 

對外界認為王長怡「無實績」的看法,法德藥執行長鍾裕民則從「疫苗開發難度」的角度為聯亞緩頰,他表示,王長怡多年投入的阿茲海默症、愛滋病疫苗等,都不是「很討喜」的領域,很多國際大廠不願意碰,「尤其像是阿茲海默症這種,挑戰性又特別高。」言下之意,王長怡的戰線之所以拉得很長,部分是因為她挑了一條「相對困難」的路走。

 

一位生技同業認為,「生技公司研發期雖然很長,但是也不能無限制下去,通常要有一個成功案例,才能有資金滾動下一個產品。聯亞集團確實比較慢,這不是產品技術出問題,就是公司決策有問題。」

 

除了產品,王長怡也想同時建立囊括研發、生產與行銷的集團。聯生藥耗資15億元建立台灣產能最大的蛋白質藥廠,就可看出王長怡的企圖。只不過,工廠從2017年落成,2019年通過政府GMP審核,據同業了解,至今還沒有知名客戶。如果疫苗順利通過EUA,這個蛋白質藥廠將是主要生產基地。

 

如同前述那位集團董事所言,王長怡花錢邏輯需要一個口袋夠深的集團支持,而當資源不夠,又什麼都想做,進度自然就拖慢。據了解,王長怡合作夥伴王瑞瑜對公司的財務安排也有意見,現在2位已是「王不見王」。

 

聯亞生技集團架構

 

聯亞重點產品研發進度

 

 

打關鍵一役   UB-612攸關台灣生技產業拚國際盃

 

回到聯亞這支UB-612疫苗的爭議,就會知道源頭其實和集團過去歷史及運作方式有關;專利權的疑惑,也體現在此次新冠疫苗開發的過程中。

 

UB-612這支疫苗,專利權究竟歸屬於美國的Vaxxinity?還是台灣的聯亞生技?或者可能是共有,但分別享有的權利是多少?據本刊掌握消息,聯亞的疫苗權利可拆分成3部分,技術權、生產權與行銷權,技術(專利)權確實如市場傳言,由美國UBI掌握(亦授權給Vaxxinity);「生產權」在台灣的聯生藥跟聯亞藥;至於「行銷權」,海外地區在Vaxxinity,台灣則由聯亞生技取得。

 

雖然在2期臨床分析報告後,神祕的聯亞集團仍留下了許多謎團,但眼下台灣民眾最關注的,恐怕也是聯亞當前最大的挑戰——UB-612究竟能否順利通過EUA的審核?迫在眉睫的EUA審查,與未來3期臨床試驗的成敗,不僅攸關台灣生技產業能否成功走向國際,無疑也是聯亞集團及王長怡個人,能否向外界成功證明自己的關鍵一役。

 

聯亞

延伸閱讀
國產疫苗援軍到?聯亞:可對抗Delta變種病毒、比起BNT有「這優勢」
國產疫苗援軍到?聯亞:可對抗Delta變種病毒、比起BNT有「這優勢」

2021-06-27

「聯亞」明將召開重訊!傳將揭曉「解盲結果」 若獲緊急授權7月底可交貨
「聯亞」明將召開重訊!傳將揭曉「解盲結果」 若獲緊急授權7月底可交貨

2021-06-26

就等台灣緊急授權!巴拉圭預購聯亞100萬劑疫苗
就等台灣緊急授權!巴拉圭預購聯亞100萬劑疫苗

2021-06-22

不做3期臨床就拿EUA,國產疫苗符合WHO標準?一文看懂:高端、聯亞,能否通過國際緊急授權關鍵
不做3期臨床就拿EUA,國產疫苗符合WHO標準?一文看懂:高端、聯亞,能否通過國際緊急授權關鍵

2021-06-07

國產疫苗只做二期就上路? 聯亞營運長說明「原規劃確非如此」 但符合WHO方向
國產疫苗只做二期就上路? 聯亞營運長說明「原規劃確非如此」 但符合WHO方向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