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是想要一個可以公平活下去的機會,」這是一名酒吧老闆在全台三級警戒滿月後的告白,也是全台酒吧業者的心聲。受限於調酒禁止外帶規範,酒吧已成了疫情下最無能為力的產業,如今財政部宣布有條件開放外帶調酒,是否能夠為苦撐多時的業者帶來曙光,還是未知數。
本土疫情爆發後,為避免群聚傳播風險升高,餐飲業一律禁止內用、僅可外帶,逼得全台餐飲業不得不轉型。然而,根據餐飲POS系統業者iCHEF統計,酒精飲品業者的營業額從五月中旬就雪崩式下降,衰退幅度高達92%,和餐飲業平均率退74%相比還要嚴重。
事實上,酒吧、餐酒館在過去幾年是全台餐飲業當中成長幅度最高的類別,2018、2019年全台開店量超過6成,加上台灣業者屢次在世界五十大(The World's 50 Best Bars)、亞洲五十大(The Asia's 50 Best Bars)中獲得佳績,也成為另一種讓世界看見得軟實力。
但,一場突如其來疫情,和長年的法規限制,卻讓剛嶄露頭角的酒吧業陷入危機。據了解,光是台北市就有數十家酒吧在短短一個月內歇業。在北市府的建議下,財政部終於在17日同意有條件開放外帶服務。
事實上,酒吧業在這波疫情中難以生存的原因,可不只有外帶這項限制。根據菸酒管理法第三十條規定,酒之販賣或轉讓,不得以自動販賣機、郵購、電子購物或其他無法辨識購買者或受讓者年齡等方式為之。這項原本是要確保業者不得販售酒類飲品給予兒童及少年的保護傘,在疫情期間卻成一道產業存活的緊箍咒。
「在三級警戒警戒下,大家幾乎還是都沒有收入,」曾入選亞洲五十大酒吧的Draft Land創辦人鄒斯傑坦言,酒吧業不像餐館,可以線上販賣、外送,加上出門的人少,外帶很難挹注營收。而為了活下去,他近期也推出無酒精的調飲「抓福羊乳」,盼在合法的情況下找新的商業模式。
為了突破重圍,也有業者選擇靠打群架來作戰,像是台南酒吧Moonrock就和名店錦霞樓、蜷尾家、糯夫米糕聯名推出內含無酒精飲品和餐點的防疫包,開賣一週就銷售超過500份;台北東區酒吧菱玖洋服也和台南名店吃麵吧合作推出限量的外帶菜單。業者分析,若能靠著無酒精飲品的外送,讓更人多人認識自家品牌,未來解封後也有機會拓展新客源。
世界五十大酒吧Indulge Bistro創辦人王偉勳在5年前就找上宜蘭中福酒廠合作,並申請SGS認證,將瓶裝雞尾酒商品化,也讓他成為少數在這波疫情中影響較小的業者。
「光是瓶子、外觀設計,印刷、代工...都需要時間跟費用,還要上國稅局申請,」王偉勳點出時間跟成本壓力,是酒吧業無法在短期內轉型的最大痛點。但,他也認為,法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控制成本,並整合手邊資源,維持市場的聲量,甚至突破同溫層,打開知名度,就有機會在疫情後重新站上世界舞台。
其實,不只有台灣酒吧業在疫情期間奮力突圍,墨西哥酒吧 Maverick為推廣調酒外帶風氣,還設計出「I Miss My Bar」網站,消費者可以選擇酒保調酒的音效、酒客聊天聲作為背景,試圖讓民眾外帶調酒也有身歷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