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30天前,全台水電供應都拉起紅色警報。驚險過關後,從供需面來看,接下來缺電、水荒的危機還沒有結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台灣追求非核、減煤、展綠等能源轉型,既想留住台積電等企業投資、創造就業,又想保護農地、生態環境,在水電不缺下,同時還要價格凍漲。不取捨,一定是不可能的任務!
誰都沒想到,在7月盛夏用水、用電的高峰前,台灣已數度出現水電荒!
先看缺電。過去20年來,全台發生4次大規模停電,其中2次就發生在今年5月。依據台電統計,歷年最高用電量前10名中,至少有5名出現在今年5月,28日用電量飆破3840萬瓩,打破歷年用電尖峰紀錄,5月最低備轉容量率一度下降到3.84%,低於6%供電警戒。
再看缺水。5月,中部6大主要水庫的水位同步創歷史新低,供應台中用水的鯉魚潭水庫,水位更低於1%,完全見底。4月初,台中、苗栗、北彰化地區開始實施「供5停2」分區供水措施,新竹地區也預計6月要亮起分區供水紅燈。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初,全台共有超過9萬公頃稻作、雜糧蔬菜等作物停灌休耕,這也創下台灣最大規模農地停灌紀錄。
所幸,5月底,接連幾波鋒面助攻,6月初取消所有限水令,也緩解水情不佳的水力發電窘迫。眼下雖然驚險過關,但考驗沒有結束。緊接著,6月,占夏季備轉容量率約2.5%的核二廠1號機就要除役,立即影響入夏供電能力。
「中南部9成用水靠颱風,台灣平均每年有4到5個颱風,去年1個都沒有。」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直言,台灣已經混了30年,不缺水都靠颱風、梅雨,現在氣候變遷已經是常態,「今年再1個颱風都沒來就完了。」
這2年,台商回流讓低迷許久的國內投資重新注入活水,有專家認為是「台灣經濟轉骨」的關鍵時刻。然而,面對如此吃緊的水電供給,今年1到5月,就像走鋼索般提心吊膽,「經濟轉骨」真的轉得動嗎?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