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段時間,除了每天關心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外,眾人最矚目的話題,莫過於「疫苗」。
疫情爆發前,AZ疫苗乏人問津,4月接種人次3.9萬人,5月初,指揮中心還為去化月底即將到期的16萬劑,大力宣導疫苗的安全與好處。沒想到,疫情來了,一切都不一樣。
疫苗變成稀有物,大家情緒隨之沸騰,從困惑,為什麼疫苗還不來,到質疑,當時為什麼買這麼少,到指控,為了護航國產疫苗刻意不買,不管政治藍綠、醫界、公衛,大家都有話要說。
疫苗開發過程、緊急授權使用的專業複雜,要解釋清楚,都不是三言兩語,更讓各擁立場者容易添薪加柴,釀成現在訊息量爆表的「疫苗之亂」。
《今周刊 》精選10個火線問題,綜合採訪資料解答,希望在疫情失控的焦慮時刻,用證據找到理性的聲音。
去年10月東洋與BNT採購疫苗的談判,從3千萬劑變成200萬劑,破局關鍵是什麼?
5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透露,早在去年8月20日,衛福部曾與德國BNT藥廠談採購疫苗案,過程中也有代理商來談判,最後都沒成功。陳時中口中的代理商,就是台灣東洋藥品公司(下簡稱東洋),《今周刊》整理相關媒體報導,查證業內人士說法,追查出東洋與BNT談判破局的關鍵。
去年8月間,擁有BNT疫苗大中華地區代理權的上海復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上海復星),透過兩名台商找上東洋,表達有意願賣BNT疫苗給台灣。當時衛福部已經與BNT藥廠接洽,但上海復星一是不希望衛福部直接找原廠談,二是想確保其代理權益,盼東洋擔任台灣企業平台,先與BNT談疫苗採購數,完成疫苗輸台事宜。
談判初期,東洋提出採購疫苗數量為3千萬劑,足以提供1千5百萬名國人每人兩劑的數量,但務實的購買目標為1千萬劑,主要是考量當時各國疫苗仍在開發中,未來可能採購不同廠牌疫苗。雙方除了談訂單之外,連後續冷鏈設備等細節都談妥,基於上海復星有代理權,因此,合約由東洋與BNT簽約,但上海復星也會在文件上出現,並取得應有利益。
在東洋理解藥廠資料、談妥相關事宜後,開始與衛福部展開談話,直到去年10月12日開記者會對外界宣布取得BNT有條件授權之授權書。同一時間,卻傳出某立委,引薦台灣雅各臣科研製藥公司與信東生技公司拜訪衛福部疾管署,表達可採買BNT疫苗。由於雅各臣與上海復星及附屬子公司復星實業香港公司簽約擁有代理權,衛福部擔心有圖利他人之嫌,同時詢問東洋是否有正式授權書。
經過溝通,最後東洋拿到BNT開出具有時效性的「有條件授權書」,在期限內,須獲得衛福部承諾書簽約才算數。直到10月16日東洋、BNT與衛福部三方視訊會議上,衛福部僅願意購買150萬至200萬劑數量,與距離原本目標3千萬劑有落差;即使這個數量,最後衛福部還遲遲不給承諾書,最後以授權期滿收場。東洋出局後,雅各臣持續與衛福部談判,最後因為雅各臣有中資背景,去年10月26日,衛福部去函告知「合約不具法律拘束力」,宣告與雅各臣暫停談判。
兩家代理商出局之後,衛福部回到原點,持續與德國BNT藥廠談,去年11月間雙方密集討論。至今年1月6日衛福部將簽署合約的掃描檔給對方後,雙方對簽署新聞稿有意見,無法取得共識。直到1月15日BNT回覆,評估全球供應量,調整簽約時程,至此沒有下文。
一名業內人士分析,以結果推論,上海復星很可能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跟東洋做生意,有意讓他當先鋒與衛福部談,事後再安排雅各臣介入收割。從東洋、雅各臣到衛福部與BNT原廠購買,都指向有外力介入的痕跡。
不過峰迴路轉,上海復星雖然擁有大中華地區代理權,卻未獲得中國政府授權EUA(緊急使用授權),只能在香港、澳門地區販售,導致上海復星所承諾的疫苗基本量無法去化,便在台灣尋很多管道找出路,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局面。
▲東洋藥品於去年 10 月取得 BNT 疫苗代理權,預計採購 3000 萬劑疫苗,但最後衛福部只願意採買200 萬劑,三方無共識破局,去年 11 月,東洋董事長林全召開記者會,說明破局原因。(攝影/劉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