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主計總處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機會挑戰5%以上,「當時,我就認為這個數字恐怕高估了。」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這麼說。他的理由很簡單,國發會的景氣對策信號在2、3月連續亮紅燈,「這代表景氣過熱,也代表台灣目前的經濟產出已經超過生產條件,熱度撐不了太久。」
於是,論及疫情爆發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梁國源首先強調的是,「與第一季相較,台灣經濟的『下行風險』本來就比較高了;現在,更要擔心『一連串風險』同時發生。」
什麼是「一連串風險」?直覺來看,雙北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的立即影響,多半集中在「非必須服務業」;根據元大投顧分析,若類比於去年上半年疫情重創國內消費的時期,當時消費緊縮最嚴重的,僅有住宿、娛樂、藝文相關產業,對整體經濟衝擊的影響相對有限。
風險一:民間投資暫緩
民眾行動受限 工人、物流恐難運作
可惜,經濟學家腦袋裡偏向悲觀預期的風險劇本,寫得更長更遠,服務業的衝擊僅是悲觀劇本的序章。某種程度上,未來14天防疫之戰的成敗,將決定「連串經濟風險」的破口能否有效阻絕。一切,從防疫戰的第一道關鍵「醫療體系」說起。
「接下來,首先要留意的重點指標,就是台灣的『醫療量能』。」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憂心地說。他解釋,一旦發生台灣醫療量能無法承受的狀況,民眾恐慌勢必加劇,在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公式中,不只已受疫情衝擊的「民間消費」必有減損,劉孟俊指出:「就連這些年台商回台引爆的『民間投資』動能,可能也都會受到影響。」
對此,梁國源有著同樣憂慮,「別的不說,若疫情持續影響民眾移動,光是工人無法上工、物流難以運作,就有可能暫緩民間企業的投資加碼意願。」
風險二:製造業動能減弱
工具機、面板廠 產能分散不易
然而,對「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的牽制,只是經濟學家劇本裡的第一幕場景。醫療體系若擋不住疫情擴散,「下一階段,就是讓去年以來各種讓台灣經濟異軍突起的優勢,逐漸消失。」今年3月間,梁國源曾以「台灣例外論」說明去年以來國內經濟、匯率走強的原因,「去年疫情對全球製造業衝擊不小,『例外』未受影響的台灣製造業,成了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