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06、333、240,這是5月15日到18日每天增加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數字,前副總統陳建仁口中「更聰明的病毒」,安靜而殘酷地摧毀了台灣引以自豪的+0防線。
15日,雙北被迫進入了「第三級防疫警戒 」,這是個警訊,也是個考驗;15日算起的14天,正是能否控制疫情的關鍵,從指揮中心、醫療院所、物資防線和所有民眾,都繃起神經,準備咬緊牙關,挺過去。
「老兵聽到炮彈飛過去的聲音,就知道事情不太對了……。」
台大急診室主治醫師石富元經歷過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災難,18年後,老兵竟然又遇到同樣嚴峻的狀況。5月14日開始,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猛爆惡化,從15日的180個本土病例到18日的240個本土病例,社區感染擴大,過去的太平好日子,忽然不見了。
待過沙場的,嗅覺總是特別靈光,石富元苦笑,「2、3周前,我就一直跟朋友說,能取消聚餐就盡量取消。」
疫情爆發後1年多的時間,「台灣馬照跑,舞照跳。」
但身處防疫第1線,石富元清楚知道病人不見得會一五一十交代自己的暴露史,再看到華航機師、諾富特飯店事件、宜蘭遊藝場病例,他已經嗅到,「風險明顯在堆高。」
風險積累著,而且現在它們凝結成巨大的壓力球,破空而來。
亞東醫院驚天96小時的啟示
台灣防疫進入新階段
亞東醫院5月17日爆出9名院內感染個案,「院內感染」聽起來很不祥,也勾起人們對SARS疫情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的恐怖回憶。人在火線上的亞東醫院副院長邱冠明,談起院內感染的始末,「疫情慢慢悶著,到了上週,所有狀況都變得有感……。」
邱冠明的聲音聽來承受著巨大壓力,「我們不可能一天到晚懷疑病人,」5月10日,一位醫院老病號上門,因為長年吸菸的關係,他有著氣喘的老毛病,就醫,是稀鬆平常的事。
問診口訣「TOCC」,是醫界探知感染者的警覺機制;T是「旅遊史」,這位病人沒出國旅遊;O是「職業別」,老病號的職業很難接觸到境外移入感染者;C是「接觸史」,剩下一個C是「是否群聚」,兩個C,老病號不說,誰也不知他去了哪。
5月12日,台北萬華茶藝館群聚染疫個案爆發;14日,有16例本土個案與萬華茶藝館及周邊相關。亞東醫院非常謹慎,立刻開始「回溯來自萬華的病人」,發現這位老病號就來自萬華,一問家屬才知道,原來也曾去過萬華茶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