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3月2日新聞報導,立陶宛計畫脫離中國為拉攏中東歐國家創立的「17+1」合作機制,立陶宛官員表示北京與中東歐17國的合作機制「幾乎沒給立陶宛帶來好處」,與此同時立陶宛正規劃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並成立友台組織「立陶宛-台灣論壇」,中歐與東歐國家對於中國為首的合作框架越來越沒有信心,有可能成為加深與台灣等民主經濟夥伴的互動。
立陶宛即將退出「17+1」
根據今年2月新聞立陶宛外交部發言人表示:「17+1」合作機制沒有給立陶宛帶來預期的結果,且由於各國對中國立場不同,將會導致歐洲被分化,立陶宛應該轉與區域內的其它民主國家合作。
除此之外,立陶宛有別於德國與法國,對極具爭議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興趣缺缺。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里奧尼斯 (Žygimantas Pavilionis) 表示立陶宛並非唯一對「17+1」合作機制心存疑慮的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雅等東歐小國也正考慮退出,這代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產生疑慮,已形成趨勢。
2020 年:加強與台灣聯繫的一年
在立陶宛釋出欲退出「17+1」合作機制的隔天,及宣布將在台灣設立辦事處,這被視為立陶宛與台灣日益增長的情誼與深化互動。2020年4月超過200名的立陶宛政治人物與公眾人物發信給立陶宛總統,呼籲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當年10月有60名立陶宛議員與歐洲議員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在立陶宛舉行大選後,新政府承諾推動「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積極推動對台關係,並於近期成立友台組織「立陶宛-台灣論壇」。
中歐與東歐國家對「17+1」越趨失望
習近平主持今年二月「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時宣布,將在今後 5 年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儘管如此,許多中東歐國家仍低度參與。「17+1」合作機制被視為是中國一帶一路在中東歐的延伸,且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承諾沒有兌現,原本的期待轉為失望,越來越多國家認為參與該合作機制有可能損害與美國的關係,必須考慮其政治成本。
對中東歐與台灣關係的影響
立陶宛從「17+1」合作機制退出後與台灣友好,表示中東歐國家對由中國領導的倡議感到失望的同時,中東歐國家更趨與價值觀相似的民主國家友好。儘管許多歐洲國家仍對中國投資保持開放態度,但中東歐國家仍試圖尋求公平的與中國貿易。隨著越來越多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機會持懷疑態度,台灣與美國應鼓勵其他國家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加強合作。
作者:舒茲 Katherine Schultz
是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也是全球台灣簡報的編輯。
By Katherine Schultz VOL. 6, ISSUE 6 March 2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