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不如死」的警鐘持續響起,生育率全球排名倒數第一!在死亡人數不減的前提下,我國正加速邁入超高齡社會。
探究新生兒逐年遞減的主因,原來是台灣在生育年齡的未婚人口比例節節攀升,導致生育率下降。
在「中年單身未婚即剩女」的亞洲社會,台灣女性為何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小孩呢?
根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今年第一季新生兒數為34917人,較去年同期減少5497人、年減13.6%。同期死亡人數為則較去年增加659人、年增1.4 %,總計47626人,也是國內人口連續三季負成長。
國發會日前分析,生育率低與台灣社會變遷、婚育價值改變有關,女性教育程度、就業機會提升,導致遲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的現象日漸普及。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鄭雁馨日前於立法院社會福利委員會少子化因應對策公聽會上,以台灣人口結構與婚配市場趨勢分析,指出「大齡女子」被排除婚配市場、年輕女性人口又逐漸減少,斷言「台灣少子化問題根本上無解」。
不婚,才是少子化的關鍵
「台灣年輕夫妻不多生、不生第二胎,是全然錯誤的概念」。鄭雁馨直指,以往計算生育率總以女性年齡別生育率總和計算(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卻低估真正世代的生育水準,應該配合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FR, CTFR)的數值變動才客觀。
根據2010年人口調查資料,以1974年出生的女性為例計算,一個人終身平均生育1.9個,推估到50歲有1.96個子女;若以世代生育率計,每人終生的生育數下降到1.6個。
在台灣非婚生率平均約3.8%的極低狀態下計算,主因就是近20%未婚女性拉低了生育率。
若進一步從女性結婚生育年齡來看,社會結構的問題是20~29歲女性的生育率劇烈下降,30~39歲女性的結婚生育回補不足,「生育不斷延遲,且補不夠」是少子化關鍵。
鄭雁馨強調,「結婚率、終身未婚比例,是在討論東亞超低生育率時關鍵的議題。」
▲咖啡色線(20~29歲)生育率因教育、職涯等因素持續下降,從1976年的1.1個,降至2018年的0.2個;綠線(30~39歲)生育率又回補不足,使國內生育率節節下降。(圖片來源:鄭雁馨提供)
學歷越高、其實越想婚 年齡歧視讓她們沒選擇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年婦女婚育及就業調查,若以按教育程度分,教育程度越高反而越想結婚,且年紀越輕越想結婚。
然而,台灣女性為何不想結婚?鄭雁馨指出,關鍵在於年紀越大的女性,因為「年齡因素」找不到適合的婚配對象。
鄭雁馨研究發現,2005年台灣女性平均在30歲結婚,當時是與年齡最接近的男性結婚(女性30歲結婚人口會與平均大2.8歲的男性結婚),惟年紀越大越難找,甚至只能嫁更老,最後被排拒在婚配市場外,有「年齡歧視」。
男性則沒有年齡上的明確差異,甚至有年齡越大、另一半年紀差異越大的趨勢。
▲圖為2005年台灣男性與女性平均結婚年齡差異,虛線為女性、實線為男性,顯示女性年紀愈大、結婚率愈低,男性則無明顯差異,且年紀愈大結婚的女性,與另一半的年齡差役愈大。
鄭雁馨從上述統計推估,目前以1975~1984年出生的女性最難找對象,主因是台灣人口減少、性別差異加劇。
台灣1975~1984年平均世代人口規模有40.1萬,之後人口數持續下跌,加上1985年後台灣有性別篩選墮胎,男性明顯較女性多。
在女性年齡歧視的前提下,1975~1984年出生的男性找年紀較輕的女性,生育的雪崩下降,並與更年輕的男性競爭人口較少的年輕女性。
鄭雁馨又分析台灣未婚男女的教育程度,發現女性教育程度越高、年紀大時,結婚機率比男生低很多,2019年未結婚男女人數比,只剩下高學歷女性與低學歷男性。不想將就的高學歷女性,就會面臨找不到對象的困境。
少子化幾乎無解 推估2050年台灣未婚男女達3成
她也指出,台灣45~49歲從未結婚的人口比例,從1990年左右平均約4%一路上升,到2019年約18%。她推估到了2050年,將有35%男性到50歲都未婚,女性近三成未婚。
鄭雁馨總結,從台灣跨時人口結構與結婚趨勢來看,女性因延遲婚育,間接被排出婚配市場,幾乎無法結婚生子。
年輕世代因世代規模小,終身未婚比例又愈來愈高,她直言「少子化幾乎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