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可成中共顛覆台灣民主的統戰據點,也可為台灣抵禦中共侵台的民防、心防堡壘。
正面所能發揮的國防、民防作用,不下於正規軍與後備軍人。扮演何種角色,存乎宮廟主事方一念之間。
中央社報導,國防部因應敵情威脅,將推動「提升後備戰力」改革案,新設「防衛後備動員署」,除了後備軍人組織等,也包括地方宮廟的義勇,都可納入後備動員組織。
相關部門亦表示,目前內政部僅定義了警方、消防的義勇人員,例如山地義勇、交通義勇、消防義勇等,但尚未定義宮廟義勇,因此未來將進一步與相關單位溝通,將其明文定義,進一步強化在戰時的功能。
此處為國防部喝個彩!也想向全台灣不分大小的宮廟主事方說些心底話。
台灣的宮廟發達,據內政部二○一七年統計,登記數量達一二三○五間,登記的信徒是九十五萬三五九九名。但誰都知道,真實數量遠超於此,信眾人數恐怕達數百萬,這從農曆三月媽祖遶境隨行人數超過百萬人即為明證。
且先不論其社會心理背景,這是一股足以左右台灣社會行為的龐大力量,可以載舟,也可覆舟。長遠來看,宮廟主持人及信眾,可以是台灣民主道路上的油門,也可是台灣民主體制的煞車。
換個角度,宮廟主事方及信眾可成中共顛覆台灣民主的統戰據點,也可為台灣抵禦中共侵台的民防、心防堡壘。
民主的油門還是煞車?統戰的據點還是民防的堡壘?這兩個大哉問的選擇,就在一、兩萬宮廟主事方的一念之間。我們就取其中數,假設宮廟數量是一.五萬間,每間宮廟的主持方是三人,那麼總群體就是四.五萬人。
四.五萬人,其直接、間接影響的平民人數可達數百萬。我認為,這群體雖然鬆散,但其能發揮的國防、民防作用,可能不下於二十萬正規軍的意義,也不下於一五○萬後備軍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