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爭議甚囂塵上,淪為各執一詞的狀況,其中有個主要原因,就是主管海洋政策的海委會未能累積海洋基礎調查,又尚未訂定海洋三法規範海洋空間使用。
「這段期間以來,大家都沒聽到你們的聲音。」在立法院的質詢台上,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對著海洋委員會(簡稱海委會)主委李仲威與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署長黃向文這麼說。因為在三十六頁的海委會業務報告中,關於藻礁的描述卻僅有寥寥三行字。
面對極具社會爭議的藻礁公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積極與環團協調折衷方案,經濟部部長王美花、次長曾文生多次對外解釋「三接」對能源轉型的重要性。不少人都在問:負責統合海洋事務與政策的海委會,在藻礁爭議問題上,提出了什麼對策?扮演什麼角色?
- 三接: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中油在觀塘工業區(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以供應台電大潭廠新增燃氣機組所需天然氣,確保北部電力供應穩定,減少空汙。
海委會起源於馬政府的組織改造計畫,而後立法院在二○一五年六月通過《海洋委員會組織法》等組織四法,行政院便於一八年四月底正式成立海委會,底下設兩署一院,分別為海巡署、海保署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簡稱國海院)。
調查不足、三法未制定
海委會難落實管理之責
「環境保護與能源政策如何創造雙贏,都必須經過專業的評估與分析。」問及藻礁,這是李仲威一貫的回應。海委會迄今在藻礁等海洋議題上未能提出專業的評估與分析,背後凸顯出其成立三年來,海洋基礎調查不足、海洋三法尚未制定兩大問題。
以近來台灣社會關注的藻礁研究為例,除了來自三接的開發單位中油公司,所在地的桃園市政府自一四年起便投入超過六億元經費用於調查與保護,而農委會林務局則於一八年編列一○七六萬元預算委託中研院研究。
反觀海委會,自一九年才開始進行調查,至二○年底花費僅四百萬元,而今年的調查則尚未啟動。不但投入的資源相對小,調查結果的深度與廣度也不足,報告內容自陳只有累積數個月的數據,還無法說明生長變化與三接工程的影響,都有待未來持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