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遏止疫情手段之一,但因為有效的疫苗非常吃緊,想要在一時內買到疫苗並不容易。現在各國都用國安角度看待疫苗,台灣也確實要發展自己的疫苗研發產製能力。但實際上目前除了部分流感疫苗,台灣無論小孩或是大人的各種疫苗都還是舶來品。
因為疫苗是用於健康人的,是預防而不是治療疾病,所以副作用要很低,不能施打後危害大於保護效果。不像治療藥物,病人還可以接受副作用,健康人不能接受因為施打疫苗反而受害。更重要的是全民施打價格要便宜,因此疫苗數量要大才有經濟規模, 只有全世界少數大藥廠才有能力生產疫苗。
這次為了COVID-19,大家風起雲湧拼命研發疫苗。雖然我也支持台灣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鼓勵國產疫苗研發,但想想看,全世界各地研發的200多種COVID-19疫苗,到最後能夠被接受的可能不到10家疫苗。即便效果不錯,如果你比人家慢,台灣疫苗就很難有機會登上舞台。衛福部基於權責,當然會提前採購國外疫苗,成功進口後,台灣人到時候會打國際疫苗還是苦等國產的呢?
報載政府為了讓台灣疫苗廠還有利潤,要提前認購1000萬劑國產疫苗,我認為這個決定會讓政府陷入兩難。到時候誰要打這1000萬劑國產疫苗?如果要真的要像先前為了保護國光流感疫苗,動用複數決標方式也不太可能,因為緩不濟急。因為政府已提前進口國外疫苗,即使自費,多數臺灣人也要打國際疫苗,政府的買了1000萬劑國產疫苗可能造成浪費。
另外國產疫苗至今仍未被證實有效,甚至臨床三期都很困難執行,這在醫學證據不足下就要採購,是很難讓醫界接受的。這也就是台大謝炎堯教授之前在自由時報投書時提出:「我國食藥署建議採購不可能進行第三期人體試驗的國產疫苗1000萬劑,請陳時中部長慎重考慮行政和法律責任,建議進行國人接受國產疫苗意願的民意調查,更強烈建議接受民眾實名制事先登記願意接種國產疫苗的人數,再下單採購」。
謝教授苦口婆心,一方面擔心這1000萬劑的國產疫苗最終可能浪費公帑。另一方面謝教授提到在採購前先做民調,應該是替陳部長找個台階下,希望陳部長可以全身而退,保有抗疫成功的聲望。
回到純粹面對COVID-19疫苗戰略來講,面對像COVID-19新興傳染病,這時間點才來厚植研發能力,雖然政府必須要做,但恐怕緩不濟急。更好戰略思考應該像印度或是日本一樣,趕快去跟外國藥廠洽談,把他們研發出來己被證實有效的疫苗轉來台灣代工,以代工方式提升疫苗的產製實力。
如果某些疫苗亞洲區的生產量全部由台灣包辦,自然有機會優先拿到足夠數量給台灣使用,中間還可以賺到生產製造的利潤。再用這些技術的引進以及利潤的收入,進一步去研究改善製程。
就好像台積電一樣,專心做晶片製程的改善,替客戶代工製造他們要的晶片。台積電雖然沒有自己的終端產品,但已成為全世界ICT不可或缺的的一環,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這才是台灣生技產業,尤其疫苗產業更實際更佳的戰略思維。
作者簡介_涂醒哲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前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前衛生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