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東關係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或是政策討論上皆未受重視,事實上雙方決策者也時常面臨各種內外考驗,因為雙方政府都先將美國與中國政策納入優先考量。但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已成為中東最重要的亞洲夥伴,北京在中推廣各項合作,包含區域和平、反恐等議題。
台灣與中東的中小型國家皆已意識到,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避險策略,過度依賴美國或中國反而會加深其受國際戰略的影響,因此台灣與中東等國的政府已建立多樣化的政治、經濟互動,尤其是對台灣而言,中東歷來是追求國家利益的重要地區,包含深化經濟互動、獲得外交支持與避免外交孤立,早在1930年代中華民國就派出穆斯林代表團為抗日戰爭尋求外交支持。
在冷戰期間反共意識下,台灣與中東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建立良好的友邦關係,直到1990年7月21日才轉而承認中國,而台灣的軟實力也深化了中東國家對台情誼,例如隨著國民黨來台的穆斯林軍閥馬步芳,在1950年代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屆沙國大使。即使在台灣失去一些中東盟國並隨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上升之後,台灣仍與沙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國家,繼續開拓新的合作。
本期《台灣與中東關係》專刊將揭示台灣與中東的外交關係、非官方關係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以及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來自美國、台灣、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學者專家將研究台灣與中東和北非的外交關係,以及其外交政策與優先順序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本期專刊的五篇文章將按照歷史順序,並按主題從外交史開始,隨後討論經濟和其他關係,最後以對台灣與土耳其關係的案例研究為結尾。
- 陳立樵的 “未知數和不穩定:冷戰初期的台灣與伊朗關係” 文章中,討論了在冷戰初期中華民國與伊朗在面臨強大共產主義鄰國時的國際情勢變化,伊朗最終在1971年與中國正式邦交。
- Yitzhak Shichor 的 “意願與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中東的不平衡” 文章指出,中華民國錯過了與中東國家建立關係並鞏固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的機會,包括以色列,因為中華民國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即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 包修平的 “回顧台灣與中東關係歷史:官方關係和公民外交” 指出,台灣與中東的動態關係,受到國際政治、人與人之間等影響,並討論了台籍穆斯林在中華民國對中東的外交中的影響。
- Anchi Hoh 的 “在國家發展計劃中定位台灣的中東政策” 一文深入探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台灣在中東地區的關係的影響,並認為與該地區更緊密的經濟合作也將促進台灣自身的國家發展目標。
- Selçuk Çolakoğlu 的 “土耳其對台灣的政策:從兩岸關係到敘利亞難民” 一文中探討土耳其與中國對台灣關係的現狀,他認為台灣歷屆總統執政期間的兩岸關係影響了土耳其在每個時期對台灣的政策。
我們希望該系列的文章能闡明台灣與中東國家的獨特性(特別是伊朗和土耳其),以及其外交和經濟優先順序如何因應不斷變化的國際戰略而變化,應當強調的是,儘管國際現實的政治和大國競爭帶來挑戰,但台灣仍應與中東建立各種程度連結,深化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公司和人民等關係。
作者:I-wei Jennifer Chang 是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在加入GTI 之前 Jennifer 為美國和平研究所(USIP)的中國專家,研究範圍涵蓋中國在印太地區、中東、非洲的衝突,並曾在華盛頓特區的印度大使館與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擔任研究員。
原文:Special Issue on Taiwan-Middle East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By:I-wei Jennifer Chang VOL. 6, ISSUE 1 January 13,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