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大大衝擊民生經濟、外出行為及消費飲食習慣,也改變了勞動市場的運作,「零接觸經濟」趁勢而起。
在這股浪潮下,新經濟平台興起,遠距、零工勞動者越來越多,工時零碎、彈性化,工作場所去空間化。其中,更以遠距工作、遠距學習、遠距醫療以及餐飲外送為最大宗,預計5年成長將來到80%。「零接觸經濟」更促成勞動市場零工經濟、彈性工時、遠距辦公等工作模式的加速發展,而這些已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的勞動型態,但也產生以往未曾出現的問題。
例如與企業沒有僱傭關係的餐飲外送,除衝擊傳統非僱傭即承攬的二分式勞資關係,凸顯現行勞動法令對於勞動權益採「全有」(僱傭關係)或全無(非僱傭關係)立法架構的不足;同時,工時零碎、彈性化,工作場所去空間化,亦挑戰現行勞動法令對於「勞動」的思維與框限,凸顯修法之必要性。
國際間已意識到這個困境,2020年11月4日,美國加州議會提案公投通過《議會第22號法案》,支持運用APP等應用程式提供交通、送貨服務之司機與外送員並非雇員,但企業仍需提供某些福利保障給員工。這項法案對零工經濟下的勞雇關係。重新提出一較為折衷的認定方案,凸顯了新一代勞工的價值觀在變動,傳統絕對二分法的僱傭或承攬的勞資關係認定已不足,有需要制定中間類型勞動者的相關法令予以強化保障。
隨著臺灣的零距離經濟上升,相關法規勢必也將面臨侷限。面對以傳統產業概念立法之勞政法規與服務產業勞動現況及需求扞格之情形,臺北市相對經驗較多,率先全國制定「臺北市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以法律位階保護類勞工的外送員即是一例。臺北市未來將持續倡議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障,並期中央制定與時俱進之勞動法規,保障各類型勞動者之勞動權益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