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出身的張瀚書,今年元旦起成為歐洲商會三十二年來首位台灣籍理事長,他如何融合台灣與歐洲文化,成為台灣政府與商會之間的最佳橋樑?
二○二一年元旦,在台成立逾三十二年的歐洲在台商務協會,迎接首位台灣籍理事長張瀚書。這位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的特聘資深顧問,以律師之姿當上歐洲商會在台領導,不少人都在問:他是誰?為何是他?
隨著歐洲企業擴大來台投資、布局,早在十年前(一○年),歐商就超越美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境外投資來源。這幾年,台灣積極發展綠能、風力發電、半導體,歐商更是積極來台投資,與美商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以直接投資來看,截至去年底為止,歐商投資金額已超過五九○億美元,比美國高一倍以上。
規模大,代表歐洲企業的台灣歐洲商會影響力也日增。一九九四年以來,歐洲商會每年都發表的「建議書」,好幾次都成為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去年,政府就採納其建議,放寬符合一定條件的證券商可與海外關係企業買賣有價證券;衛福部食藥署對於化妝品重新包裝及中文標示GMP規範,也是歐洲商會的建議。這些交流成果,甚至可能成為影響台灣未來與歐盟訂定雙邊投資協定(BIA)的關鍵。
法律人深耕商會17年終出線
▲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圖右)與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圖左)(攝影:陳弘岱)
以往,與政府交流的歐洲商會理事長,都是國外出身的高階經理人,從未有台灣人擔任此職務,張瀚書是打破紀錄的第一人,「我想我不只是站對位置,更因長期投入,獲得歐洲商會內約四百家企業、超過九百名會員信任。」他獨家接受《今周刊》專訪,侃侃而談進入商會十七年,在文化融合中的角色。
張瀚書回憶,○三年,他第一次加入歐洲商會,德國及美國求學、從業的背景,加上「台灣人」身分,很快成為歐商對外關係的樞紐,加上跨國仲裁、法遵及國際貿易的專長,讓他在不少商務溝通上,發揮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