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財務連四年虧損,2021年健保安全準備金就將見底。衛福部長陳時中今(31)日宣布,2021年起健保費率調整,自現行4.69%調漲至5.17%,台灣受僱者平均每人增加63元。
例如,若是月薪2萬4000元的勞工,每人每月將增加34元;月薪3萬、7萬、18萬者,每人每月將分別增加44元、105元及262元。
不過,依據先前試算結果,即使健保費率調漲至5.17%,健保安全準備金在2022年仍不足法定一個月的水準。陳時中表示,未來將以減少藥物浪費、檢討部分負擔費率與全面制度檢討改革等三大配套,「努力拼至少兩年不調整保費」。
全民健保自1995年(民國84年)開辦,曾兩度調漲一般保險費率,從4.25%一路調至5.17%。二代健保實施後,因加收補充保費,加上安全準備金處於高水位,一般保險費率從2003年(民國92年)降至4.91%,2016年再調降,此後都維持4.69%。
然而,台灣健保支出總額規模從2018年約新台幣6853億元、2019年的7153億元持續擴大,到2020年已攀升至7526億元,財務缺口也持續擴大,今年底預估將短絀約676億元,較2019年度增加約28%。
立法院預算中心2019年度評估報告曾指出,至2020年底安全準備金餘額估將減為922.79億元,估計到2021年將不足法定一個月的水平,僅剩0.64個月。
健保署內部統計資料更提出警訊,在目前各項條件下、以現行費率4.69%估算,「安全準備金將於2022年用罄」。
5.17%為中間方案 兼顧財務永續與民眾負擔
健保會於今年11月27日臨時委員會審查會議審查,當時各界對健保費2021年度保費應調漲有共識,但對於調整幅度無法達成一致,因此兩方案並陳給衛福部長陳時中、再交由行政院拍板。
據當時會議結論,甲案為調漲費率為4.97%,若採此方案,2021年健保安全準備金雖可符合一個月的水準,但2022年度也有低於法定標準的危機,勢必再次調整保費。
乙方案則採「一次漲足」5.47~5.52%,至少兩年內不用調整保費。
現行政院拍板健保費率調漲至5.17 %。
調整後原本接受政府全額補助者約126萬人,如低收入戶、替代役等,保費負擔皆不受影響。受僱者平均每人增加63元,七成以上每月增加70元以內。
以月薪2萬4000元、3萬元、7萬元及18萬元為例,每人每月分別增加34元、44元、105元及262元。
若以5.17%費率試算,月入5.3萬元的一家四口,每月須繳交一般保費3288元,比現在多出304元。
(資料來源:衛福部提供)
不過,據衛福部先前推估5.17 %方案,在沒有其他配套改革措施前提下,2021年安全準備金雖有1.46個月,但2022年度準備金仍有低於法定水準的問題。
陳時中今天表示,費率高對財務穩定較好,但因疫情期間,國內經濟還是有兩極化現象,若在今年就要以尋求長期平衡來調整,對社會相對弱勢者不公平;同時考量健保財務基本穩定,與民眾財務負擔,健保費率調漲至5.17%方案「是一個中間方案」。
他也強調,未來還是要搭配三大配套來減少健保浪費、讓健保財務永續,「拼至少兩年不用調整」。
三大改革配套:減少浪費、部分負擔與制度檢討
目前衛福部提出調漲方案,是搭配「減少浪費」、「負擔公平」與「提升品質」三大配套。
提升品質:衛福部目前規劃4~6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長期改革計畫」,將全面檢討給付制度。包含藥物負擔上限金額200元,長期照顧制度擬結合公共衛生體系與健保資源,或調整「病人自主權利法」等。
減少浪費:陳時中舉例,擬以資訊化方式整合相關醫療系統,讓醫療院所、醫師可用雲端共同資料了解病患用藥狀況,避免重複用藥、浪費資源。
負擔公平:部分負擔項目於2017年4月調整,希望能落實分級醫療,至今成效仍待檢視。健保署今也表示,擬再調整部分負擔金額,項目與方案目前仍未定,重大傷病部分負擔金額等也在檢討範圍內,仍待取得各界共識。
旅外國人取消停復保、海外所得納健保 下會期送立院討論
此外,長期旅外的國人返台享受健保資源爭議頻傳,支持修訂健保制度的聲音不斷出現,旅外國人納保問題也成未來健保改革重點。
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短期停復保人數為9萬1066人,繳納保費4.48億元,醫療支出4.17億元;2018年除籍退保人數為1萬4259人,繳納保費1.08億元,使用1.19億元。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考量國人觀感問題,未來旅外國人健保政策擬朝「全面取消停保」規劃,只要民眾在台灣有戶籍,即使只要出國一段時間,仍需要持續繳交健保費、不可停保。
若出國超過兩年,被戶政系統除籍的民眾,不論無論出國多久,回台重新設籍後通通都有六個月的等待期,期滿後才能重新加保。
李伯璋進一步表示,國人海外所得納保也是研擬方向之一,不過計算困難,還要旅外僑民都有共識才會推行,目前正與財政部研擬適當方案,「希望讓國人感受健保很公平」。
陳時中也說,旅外國人問題非常複雜,但健保署量能付費,已承諾會討論,就會執行,若需要修法就會在立法院下個會期提出討論;若不需要修法的項目,則會展開社會對話、取得各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