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產業轉型契機浮現!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三部會聯手超前部署,打造「2020「臺灣循環經濟週,以系列活動引領產業邁向綠色復甦之路,討論如何「動靜整合驅動綠色復甦」,解開循環體系環節,帶動產業建構全循環系統,擘劃下一個「20「年台灣綠色新願景。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今年度雖逢疫情衝擊,政府藉由跨部會的合作舉辦二〇二〇臺灣循環經濟週,希望了解企業面臨的困難,「讓循環經濟能有越多的部會、國家參與,讓各種再生資源好比大圓、小圓,相關物質能量串連一起,找出新思維,希望明年有更多好朋友一起加入。」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也回應:「唯有國際經驗互相交流,才能讓臺灣跨出國界促成全球循環經濟。」
源頭做起,讓廢棄物也有自己的身分
究竟要如何透過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下一個永續循環的臺灣?在二〇二〇臺灣循環經濟高峰會上環保署沈志修副署長、經濟部曾文生次長、農委會黃金城副主委、循環臺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一統針對國內循環產業的動靜整合,邁向綠色復甦解決方案進行交流。
曾文生肯定,臺灣過去一〇年在循環經濟相當努力,而如何在未來二〇年再應用到再生能源,政府可以扮演韌性介入,特別是動脈產業如台積電買光了全臺綠電,已顯示再生能源這條路不會回頭,經濟部更需要做到靜脈產業的整合。
就經濟部的立場,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建構並促進循環經濟的供給及需求,並突破企業會遇到的相關障礙。「當價值被創造後,就不會被任意棄置。所以我們要讓產品從出廠開始可以回到原廠,避免中間斷鏈無法循環;重要原則在於如何就再利用加以設計,且避免物料複雜化。」
提升真氣打通動靜任督二脈
曾文生以武俠小說貼切比喻,指出臺灣需要一部易筋經,把整個循環經濟需求盤整一次,如同把筋脈建好,透過物質、能量、知識、金流的結合,讓臺灣廢棄物沒有地方可藏,越少廢棄,真氣就能提升。政府協助筋脈疏通、讓真氣越純,臺灣必然能走在國際前頭邁向一流等級。
黃育徵也點出,全球經濟模式從生產到拋棄出現了價值迷思引發環境問題,過去一〇〇多年,對大自然的理所當然,終於隨著 COVID-19 開始反撲。
沈志修進一步表示,臺灣推動循環經濟已見成效,從二〇〇八年推動至今,資源生產力由每公斤四八元提升至每公斤七五元、循環利用率由一〇%提升到二〇%,事業廢棄物可再利用率約八四%、垃圾資源回收率到六〇%,這是全員跟產業努力的結果。「相信好的產業示範案例會越來越多,當廢棄物放對地方,就能真正做到資源最大化、廢棄物最小化的零污染。」
身為農委會副主委的黃金城,從農業看到臺灣在全球循環經濟扮演的重要性,臺灣農業在糧食、畜牧及森林等領域已有部份可進入到循環系統,包括:每年約一〇萬噸魚鱗做成高價值膠原蛋白、十六萬牡蠣殼經磨粉加工,以及六萬公噸作乾型牛飼料。
是以農為主的行政機關,近年來農委會努力的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以及跨域循環體系,積極將循環再利用擴張到最大的比例,當農業循環經濟自成一套系統,這樣的經驗必然可替亞洲地區、特別是農業生產國提供很不錯的模式。
二〇二〇臺灣循環經濟週讓臺灣循環經濟動起來,以跨域整合及系統思維,逐步改變原有的製造模式、供應鏈採購和製程規格,讓製造、消費、再生三個階段都可從源頭設計做起;經濟部邀請相關的動靜脈業者、智庫與政府單位一同參與,主辦二〇二〇循環合作工作坊以豆渣、工業廢水主題,加速實現循環經濟,打造永續臺灣。
動靜整合 探究系統 創造永續
為廣納實踐者的集體智慧,驅動臺灣循環經濟的轉型,經濟部特別籌辦循環合作工作坊取代過去的大型活動及展覽,以深入交流跨界溝通的方式來舉辦,展現由跨產業的動靜脈跨域整合對談,期激發火花以突破過去動靜脈之分界,探求關鍵瓶頸與可能解方,指引未來政策介入與產業實踐方向。
今年特舉兩場次工作坊,分別為豆渣資源循環再利用工作坊及工業廢水資源全循環工作坊,將透過動靜脈業者、研究及學術界的參與,共同辨識實踐的關鍵瓶頸與可能解方,指引未來政策介入與產業實踐方向。同時為了讓資源能夠循環再生,透過物質流的分析,將產品的設計、製程、維護與回收各個階段相互配合。
豆渣資源循環再利用工作坊
豆漿、豆腐是華人的重要飲食,但您可知道當您享用這些美食後,豆製品的加工副產品「豆渣」卻是目前重要的循環經濟課題!目前全國豆渣每年產量為四二萬公噸,處理費約一二·六億元,提高了製造商生產成本外,其清運及環保問題,更是嚴峻。
豆渣仍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因含水率高,於常溫下,最多只能存放三天。腐敗後,除產生臭味,招來蠅蟲及病媒,造成環保及公共衛生的問題。因此在今年的豆渣資源循環再利用工作坊將探討如何讓豆渣高值應用,且建構相關的生態系。
工研院中分院專業引導團隊指出,豆渣的應用最大的困難在於它的乾燥及脫水,但這次工作坊大家一同逆向思考,將豆渣的吸水性翻轉,思考取代過去吸水性的原料及產品。此外,豆渣也是一個極佳的複合材料,可替代塑膠做蛋盒、貓屋等。在高值的應用上,因為豆渣還具相當高的營養成分及豐富的纖維,故可回到動脈生產上做保養品、高纖食品或是做寵物飼料等都是相當好的選擇。
工業廢水資源全循環工作坊
極端氣候加上台灣的地形環境,造成台灣的水資源無法儲存,因此如何將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近年來,政府在水汙染的管制及規範亦逐步趨嚴,也促使產業重視工業廢水循環資源化。
目前全台一年約有一三〇萬噸的工業廢水回收,但因工業製程的複雜度不斷提升,水的回收再處理難度不斷提升,也造成水循環成本墊高。此次工作坊除了集思廣益提升工業廢水的再生比例外,亦進行水中有價資源回收利用的探討,也希冀可創造不同的工業廢水循環市場商機及合作。
工研院材化所引導團隊指出,這次的工作坊結合了工業廢水的產生端以及處理端,經過跨界的交流讓產生端明確的瞭解到處理端的困境,所以如何在源頭純化廢水是很重要的,而在處理端則更加清楚原來目前生產端為何會造成「混水」。但最重要的是,在處理廢水的同時,大家也關注到廢水中的有價資源回收再利用,故未來的工業廢水處理將朝向整合性的水資源循環系統,回收高品質之再生水外、並回收廢水中有價成分,甚至結合其他產業共生,讓商業誘因刺激產業的投入及開發,進而帶動台灣工業廢水產業鏈。
循環合作工作坊 創造跨界平台
激發跨界合作
這次的循環合作工作坊獲得參與者的一致好評,紛紛表示過去都是聽眾,但這次參與在其中深度討論,且透過動靜脈產業的說明加上換位思考,不但激發出好的創意,也讓跨業的商機從中如幼苗中竄出,希望可以在持續辦理循環合作工作坊,以跨域整合及系統思維,讓製造、消費、再生三個階段都可從源頭設計,發揮每一份物料資源的最大價值,讓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並行不悖,打造台灣成為零廢棄、零污染、永續再生的循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