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遵循先取得、再製造、後丟棄的線性經濟,加劇了全球暖化。
如今,循環經濟變成時代要角,提供新的可能,讓永續不只是使命,還發展出獲利模式。
上個月,世界新聞攝影展(World Press Photo Exhibition)在台北士林開展,所展出的得獎作品來自世界各地,描述各種議題與地區故事。這是在今年初由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舉辦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針對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影像進行評選。
二○二○年,是這個世界特別動盪的一年,不妨藉此機會在年底來看展覽,重新看待世界所發生的議題,會特別有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系列照片是從辛巴威、喀麥隆、象牙海岸,到印尼、越南、中國的穿山甲產業鏈。其中,刑警坐在幾百噸堆積成山的穿山甲鱗片上,還有拿著菜刀的中國人正砍向想逃跑的穿山甲。而世界的另一角,是蘇門答臘島上的紅毛猩猩,因為雨林被大量焚毀,而被迫離開遭破壞的家園,這些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假故事。在〈最後的道別〉這張照片中,眼睛、嘴巴仍開著,但已經死亡的紅毛猩猩寶寶躺在手術台上,寂靜卻震撼。
在「環境議題」的主題中,用螢光色的照片呈現幾個世紀以來,工業化國家一直遵循著「先取得、再製造、後丟棄」的線性經濟——收購原物料並將其轉換為產品,然後出售,最終作為廢物丟棄。該模式不僅耗盡自然資源,並且因需要大量能源,加劇了全球暖化。
而「循環經濟」則提供新的可能,它避免浪費與汙染,維持產品與材料的可利用性,並將自然生態系統的復原列入考量。攝影展的牆上印著一句話:「真正的環境保育者理解這世界並非先人所賜予,而是我們向後代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