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連傳出大學生輕生,社會驚覺大專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支援系統過於薄弱。除了提升專輔人力、讓諮商師專注本業,學校應統合資源主動介入,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心理諮商師吳俊庭(化名),懷著滿腔熱血應徵進入北部某大學擔任專業輔導人員(專輔人員),但他的工作不只有個案諮商與管理,還要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相關的校內活動,就連製作公文、核銷經費都得一手包辦。被行政工作纏身的他,每周只能擠出七小時做個案諮商,看著未來一個月都已額滿的預約名單,他無奈地說:「我也很想加開時段,但實在是分身乏術。」
吳俊庭的無奈,在十一月的兩周內接連出現七起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當下,更令人憂心。曾任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長的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當學生向輔導中心尋求協助時,通常壓力已逼近臨界點,如果不能立刻獲得支持,很可能加深他們的焦慮與無助,極端狀況下,將發生難以挽回的憾事。
二○一四年十一月,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後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學生輔導法》,規定各級學校必須聘請具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資格的專業輔導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分擔輔導學生責任。大專院校,每校至少須有一名專輔人員,且每滿一二○○名學生就須增加一人,各校須於一七年年底達標。
癥結1:主動求助者變多 《學生輔導法》已不符現狀
目前全台大部分大專院校的專輔人力已達法定標準,學生諮商需求卻仍難被滿足。立委黃國書指出,不分公、私立或區域,大學生在校登記諮商經常要等上兩周到一個月,「既然人力已經達標,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需要排隊?」
事實上,儘管大學生數量受少子化衝擊逐年減少,受情緒困擾的案件卻逆勢增加。據教育部統計,大專院校學生每年自殺死亡人數,從一八年的四十七人,增加到二○年十一月中的七十八人;學生自殺或自傷案件則從一六年的二五六人,增加到一八年的七八六人,成長幅度逾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