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恰巧位在高雄「最老人口」位置,處在前金區、新興區及鹽埕區間,據醫院統計,就診病患4成以上為逾65歲長者。
該院積極推動長壽醫療與預防,都在政府執行長照2.0、加入國際健康促進合作網路之前。「超前部署」是迫於現實,「不這麼做,大家都很累。現在(推動健康促進網後)不僅節省健保支出,也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楊淵韓這麼說。
當醫院只鎖定「治病」,就被動等病患上門就好,但要做到「預防」,就得主動找出預防的潛在對象。從「治病」轉換到「預防」,醫院要徹底顛覆原有運作方式,問題是,大同醫院哪有那麼多人力可挨家挨戶尋訪?
地區院所串聯合作醫療分級 資源不浪費整合性照護有效率
大同醫院扮演積極整合者,布建分層醫療網,讓其他院所擔任前哨兵,打造促進健康整合圈。
首先,大同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營,使得高醫大的學術和醫療資源成為它的後盾。像楊淵韓本身是高雄醫學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學術研究為基礎,加上臨床經驗,等於將兩者資源發揮在治療上。」他解釋。
其次,大同醫院結合地方其他醫療單位,包括前金區、新興區及鹽埕區等17個社區的醫療群、合計117家診所進行分層醫療;另外,還與鳳山區新高鳳醫院、苓雅區信義醫院等地區醫院合作。
以失智症為例,大同醫院累積10年約4千萬筆資料,是台灣失智症最大也最完整的資料庫。「就質而言,第一年回診穩定度約87%;5年內回診約6成。」他解釋,對失智症來說,穩定度等於是「成績單」,因為病患容易「跑單」;一跑單,診斷行為就得重新再來一次,加重醫護人員負擔。
大同醫院特別開闢「失智症綠色通道」,全高雄市69家失智友善診所是衛星站,當衛星診所替病患進行失智量表篩檢,發現異常時即可透過「綠色通道」到大同醫院就診,兩周內即可排到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檢查。這類檢查,往往在該院要排1個月以上、高醫要排2個月以上、台北榮總要排3個月以上,而大同醫院「失智症綠色通道」的效率,能讓醫師和病人早一步洞悉病情,提前預防。
一個小感冒的病患可以先到診所就醫,留下醫療紀錄,萬一需要精密設備檢查或演變成重疾再轉診到大醫院。「可讓資源充分得到分配。」楊淵韓進一步說明,大同醫院早在10幾年前就建置雲端資訊共享方式,將病患檢驗和藥歷資料傳送給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提供民眾有效率的整合性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