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剛舉辦完「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BTC首次以網路直播方式,揭櫫台灣推動生技產業政策最高層級的指導及會議內容,引發各界偌大的迴響。
為了診斷台灣生技產業的病狀,自2005年起台灣每年都會邀請來自國內外在生技產學研各界的翹楚和各部會代表,展開一連三天的腦力激盪,希望為台灣的生技產業把脈、診斷,並尋找解方。
可惜的是,十幾年下來,集結各界菁英、意見領袖的BTC所作出的結論與建議,雖然很有見地,但似乎對於台灣推動生技產業未能有立竿見影的提升。歸納近幾年BTC的建議,不外乎引進人才、提高研發經費、鬆綁法規,部會整合、國際合作…等,這些當然都是重要的問題,但卻每年都提出來不斷討論,顯示成效有限、成果不彰。
問題的癥結就在於BTC會議做出重要觀察和結論之後,落實的責任又回到各部會手上,而原本各部會就有各自的任務、屬性和定位,事務官一則不夠了解新興生技、一則本來工作已經很忙無暇他顧,導致BTC的結論難以貫徹落實,或打了折扣,甚至卡關不動,尤其是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的部分,更是難上加難、曠時廢日,同時也難逃本位主義、多頭馬車、疊床架屋…等窠臼。
近幾年來台灣的生技研發能量,在政府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尤其在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之後,生技公司滿地開花、蓬勃發展,上市櫃生技股票市值甚至高達1.5兆元,但產業化的成果比起鄰近韓國、日本、新加坡還是相對少。
為了加強生技產業推動政策的效能、落實會議所提出的結論和建言,我建議應該有一個由政府與業者一起主導營運的常設性生技政策委員會(也可稱為常設性BTC),擔任政策決策者下設一個常設性政策幕僚單位,由這個常設單位彙整研擬相關的政策,再由常設性生技政策委員會做出決策,如此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加速生技產業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