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從「綠燈過馬路」看港台文化差異:香港人被馴化得很聽話,台灣人卻充滿危機意識

從「綠燈過馬路」看港台文化差異:香港人被馴化得很聽話,台灣人卻充滿危機意識

2020-09-18 09:18

如果你是從香港來台灣的遊客,來到路口準備要依紅綠燈號橫過馬路時,應該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行人紅綠燈顯示綠燈,代表行人可以過馬路,但偏偏車子不停右轉過來,難道那紅綠燈是假的?這問題一直困擾著香港人,即使已經移民過來的香港人,也不時為了安全過馬路而深感煩惱。

 

不過就是紅綠燈,台灣的跟香港怎會不一樣?紅綠燈當然是一樣的,但運作的邏輯就有點不同。在香港,給司機看的紅綠燈,沒有方向顯示的話,代表可以前行也可轉彎,這一點與台灣無異,差別在行人用的紅綠燈:當車子可以右轉時,行人的燈號會是紅色,代表不能跨越馬路。直至行車燈號轉紅色,車子不能行駛,行人燈號才會亮起綠燈,這時候行人就可以非常安全,在沒有被撞風險情況下越過斑馬線。

 

台灣呢?不管是汽車或行人的紅綠燈,只要是同一方向的話,大多都會一起亮綠燈,所以汽車右轉時,會有機會遇上過馬路的行人。如何越過馬路,已經是台灣人的生活哲學。大部份汽車右轉時,司機都會耐心等待行人越過馬路,但偶爾還是會有些車子急得要命,前衝右轉見人急停,然後就是嗶嗶聲作響,催促行人走快點。而一般行人知道有車要右轉,都會加快腳程穿過馬路,以免讓司機久等。當然也有些漫不經心的朋友,輕身緩步自由自在地走在斑馬線上,任那右轉車子慢慢等。也真的是一條馬路上人生百態皆呈現了。

 

不少香港人問台灣的紅綠燈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汽車燈號是綠燈,為何同一時間行人燈號也是綠燈,引致人車爭路危險萬分。或許是台灣人較少步行;或許交通繁忙得不能有人車分隔的空間;或許台灣人很有守規舉的意識,懂得先讓行人橫越馬路⋯⋯當然這些都要問有關當局,我們一般人不會知道答案。

 

 

天爸曾經想過一個謬論作解釋:關於交通燈,香港政府希望你不要用腦袋,只要依燈號就可以使用馬路,所以大家都要有耐性,一直站在路口等待,直至綠燈亮起,才本能反應地往前行。所以你等多久,等待時間有多不合理,你都得等,因為你不等就得犯法,犯法就是你不對了。你當然可以提出等待的時間不合理,但你只可以表達意見,但如何更動時間的權在政府,你不得質疑政府至高無上的權力。

 

至於台灣政府容許同一方向的車子與行人同時綠燈,使得行人要與轉彎的車子爭路,或許這是源於政府對人民的信任,容許人民依自己的能力作選擇。例如同一方向的汽車與行人燈號同時是綠燈,路權是人比車大,但被撞受傷致命風險是行人比較高,到底在路權與生命之間,行人與司機分別如何選擇?你明知大家都守法情況下,被撞後司機的責任比較高,但這樣代表你就可以無視汽車的存在嗎?但你很趕時間,真的不行使自己的路權,先越過馬路嗎?這一切都是你的選擇!

 

兩套不同的紅綠燈規劃原則下,香港人與台灣人呈現出各不一樣的生活態度。例如香港人被馴化得很聽話,不會輕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政府安排得好好,為何要質疑這套規則?而台灣人永遠都充滿危機意識,時時刻刻都在權衡輕重。在台灣大至總統,小至過馬路,都是生命與權利之間的選擇。

 

香港遊客來到台灣路口,抬頭一看明明是綠燈,但汽車一台又一台右轉過來。這個時候遊客都心急如焚,不知道要不要向前走出一步⋯為自己的權利行前一步,跨出第一步。

 

作者簡介_天爸

天爸來自香港,帶著三個孩子定居在台南,經營著「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部落格與粉絲頁,記錄在台灣的所見所聞。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原文: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24 台港不同的交通燈 十字路口前的抉擇

延伸閱讀

紅燈轉綠燈的前2秒,機車就會衝出去!一個香港人的3年多觀察:台灣馬路上有4種階級
紅燈轉綠燈的前2秒,機車就會衝出去!一個香港人的3年多觀察:台灣馬路上有4種階級

2020-08-21

不畏壓力腰桿挺直!「黎智英似有殉道準備」 謝金河:壹傳媒股價大漲,像是港人在致敬
不畏壓力腰桿挺直!「黎智英似有殉道準備」 謝金河:壹傳媒股價大漲,像是港人在致敬

2020-08-11

移民台灣,砸鍋賣鐵也要買房?一個單親爸道出港人的歷史恐懼:不咬牙上車,這輩子就別想上車了
移民台灣,砸鍋賣鐵也要買房?一個單親爸道出港人的歷史恐懼:不咬牙上車,這輩子就別想上車了

2020-07-28

港版國安法生效》苦苓憂港人大舉移民來台,將推高房價? 網:買不起房還好,更擔心「這個」
港版國安法生效》苦苓憂港人大舉移民來台,將推高房價? 網:買不起房還好,更擔心「這個」

2020-07-02

4年前為蔡英文一句話落淚...香港「學民女神」:太羨慕台灣了,一國兩制這個災難,不該再蔓延
4年前為蔡英文一句話落淚...香港「學民女神」:太羨慕台灣了,一國兩制這個災難,不該再蔓延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