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疫情衝擊下,生活型態與產業樣貌已和過去截然不同,當此變局,身為國家首都市長的柯文哲認為,快速適應新常態(New Normal)、加速產業轉型才能走出新未來。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每天依然有數十萬人染疫,因為一場流行病帶來的各種「全球化的退縮」、「零接觸經濟」、「政府影響加強」等已成為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不管是經濟型態還是生活,都回不到過去。」臺北市長柯文哲指出,「我們現在要趕快來做的就是轉型,透過科技來幫忙,各行各業才有機會在這一波浪潮中趕快渡過。」
為此,臺北市政府陸續籌辦了九場論壇,凝聚產官各界共識,為臺北市的產業創新和發展建構友善且充滿創造力的環境,並帶領產業各界一起發想、思考,找尋下一個未來的新機會。
▲產發局 林崇傑局長解說疫後臺北市產業新願景
疫情大急救,適當佈署維持市民生活平衡
回顧年初以來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柯文哲以處理車禍重大外傷的流程來比喻,「傷害造成了,我們第一階段要做的就是協助患者脫離現場。」因此臺北市政府以「適當佈署」取代超前佈署,讓疫情控制和經濟發展取得平衡,從「疫情確診超過1,000例進行封城」、「新增案例每周達15例,進行區域管制」以及「其他狀況維持警覺」等,臺北市政府隨時因應狀況、動態調整。
面對疫情為產業帶來的全面性傷害,緊接著要做的是「止血」和「輸血」的動作,臺北市政府提出了「延稅」、「減租」、「減價」、「優息」、「補貼」、「降稅」、「延租」、「停租」、「勞工紓困」等9大止血戰術,延緩各項稅金與租金的收取,以減少企業的現金支出,幫助市民維持經濟與生活的流動。另考量到臺北市需要居家檢疫的人數眾多,但許多人的家中未必擁有足夠的空間,因此臺北市也設立供「居家檢疫」使用的防疫旅館,透過和旅宿業者的互惠合作,幫助防疫系統更加完備。另外,為了幫產業輸血,市府更推出各項補貼方案,以提升市民消費動能,陪伴企業走過低潮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