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是全球引用度最高的利率指標,但面對即將退場的事實,目前最被看好的替代方案是SOFR,然仍有不少市場參與者針對SOFR提出質疑。
全球受武漢肺炎病毒(亦稱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關注的重點不僅是世界各地感染人數的攀升,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更是瀰漫著全球經濟可能大幅衰退帶來的金融風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在3月15日罕見地採取降息4碼(1個百分點)的緊急行動,將基礎利率調低到0%至0.25%,再次來到歷史低點,此項無預警的動作比市場預期更快,為的就是希望防止類似2008年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連鎖效應危機再現。
筆者不禁回憶起2007至2008年所歷經金融系統性的流動性風險,以美元為主要交易貨幣的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在次級房貸風暴的初期,即有AAA等級的金融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以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4%進行拆借交易,此亂象進而引起各國監管單位對LIBOR真實性的疑慮,並相繼制定出替代LIBOR利率指標之規劃,以及LIBOR退場之期程。在進一步介紹LIBOR退場的因應措施前,讓我們先了解LIBOR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以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LIBOR確立全球利率基準地位
1940至1960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全球經濟復甦的年代,美國透過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對二戰後破壞殆盡的西歐各國,進行各項經濟援助以及協助重建的計畫,此舉造就了美元成為事實上的全球儲備貨幣。歐洲銀行進而開始以銀行間提供的利率收取市場上超額的美元存款,開啟了Inter Bank Rate在商業金融存款利率的使用,這也即是「歐洲美元」(Eurodollar)。且隨著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對峙,以蘇聯與中國為核心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了避免其美元存款受限於美國的控制及沒收,將其大量美元存款存放於歐洲各銀行,此舉更進一步推升了美國境外美元的存款量以及Inter Bank Rate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