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各國莫不推出各式紓困方案,紓困設計主要是增加對疫情衝擊的抵抗力,而未來能否健全的復甦,則有賴新的生產模式與創新的服務型態。
面對武漢肺炎(亦稱新冠肺炎)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紓困救經濟是「第二戰場」,其重要性不亞於對抗病毒。各國政府緊急提出救急或支持復甦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因為一旦經濟持續下墜而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那將耗費更多的力氣也不見得能挽回。
全球無差別大衰退
隨著疫情升高,各大經濟預測機構對GDP衰退的調降幅度越來越大。例如3月9日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報告對未來情境提出三種假設,最輕微的情況是全球GDP成長率為2%到2.5%;最差的情況是降到-1.5%。一個月後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經濟預測指出,今年全球GDP將是-3%,台灣也是-4%,其他主要國家除了中國是1.9%之外,其餘全都是負的。
▲點擊圖片放大
G7總消費縮水3成
4月中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由於各國的封城或半封城,使得G7各國的總消費約減少3成。且由於大量的失業人口,使得市場消費急凍,讓全球陷入衰退陰影。另外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個別產業受影響最大且最久的當屬觀光旅宿業,其次是航空運輸業,再來依序為石油瓦斯類、汽車業、消費與電子產品等。
▲點擊圖片放大
擴大財政支出,強化經濟抵抗力(Resilience)
面對世紀病毒的危機,剛好也是凝聚全民團結與國家認同的好時機。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的紓困特別預算,取名為「社會團結預算」(Solidarity Budget)。由於紓困作業非常繁瑣,因此政府更有必要對其宗旨與目的多做說明,這些預算計畫是為團結抵抗疫情,提升國家社會的整體抵抗力,呼籲全民共體時艱。否則很容易見樹不見林,陷入瑣碎細節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