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六月八日公告,針對八大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殊醫材訂出上限,卻引來醫界強力反彈,衛福部長陳時中因此出面緊急喊卡,這項高舉著維護消費者權益大旗的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六月八日,中央健保署公告,針對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等八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材」,設定醫療院所收取差額上限,新制將在八月一日生效。消息一出,立刻招致醫界強力反彈,總統蔡英文罕見地十二日在臉書發文,點名行政院長蘇貞昌與衛福部長陳時中特別注意,並針對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
十三日下午,陳時中緊急邀集各界代表會談後,宣布暫緩實施新制,並承諾未來兩個月將朝向「重新檢視極端案例」以及「強化醫材資訊透明公開」兩大方向努力。
健保署的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竟引來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導致狼狽喊卡。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發布公告時解釋,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替民眾荷包把關」,避免病患用不合理的價格,購買功能「一樣」的特殊醫材;且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與《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健保署本來就「得」針對健保部分給付,且同功能類別的醫材訂定自費差額上限。
以這次被健保署制定為差額上限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為例,國內目前共有來自美國、中國、日本等不同國家共十五個品牌、三十五種品項,每項產品都有各自標榜的特色與療效。但在健保署分類中,它們的「功能」都是塗藥支架,過去病患選擇其中任一項,健保一律給付一四○九九的點數,醫院減去點數後,再向病患收費,所以長期以來,不同的醫院與醫材品項,都存有不同的價差,甚至相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價格也有差異;若新制上路,健保給付不變,但醫院不得向病患收取超過五三一○一元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