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一天可賺一萬二千元,現在平日連一千元營收都達不到。」四月十三日晚間,原本觀光客萬頭鑽動的士林夜市,商家紛吹熄燈號,取而代之的出租招牌,在士林商圈林立,「阿爸ㄟ蒜香雞」攤商廖振宇,望著周圍的鄰居,一天比一天少,他告訴《今周刊》,已記不得動了幾次收攤的念頭。原本是日本、韓國、香港等旅客必訪的士林夜市,因為新冠肺炎衝擊,二月起人潮逐步下滑,到三月十九日入境管制,來客數銳減七成,開業七年多,四十歲的廖振宇,從以往聽著各國語言,到三月中幾乎不見客人上門,他心想:「完蛋了,真的得收攤,該去打零工或當外送員。」廖振宇說。
開門營業=賠錢 每月空燒6.5萬元 連薪水都付不出
尤其是固定的員工薪資與攤位租金,開門等於賠錢。廖振宇指出,他每月得付給顧攤員工三萬元,即使地主降租,每月仍需付三萬五千元租金,但每月收入從三十萬元至四十萬元,變成不到三萬元,「每月原料費約需一萬五千元,營收連付員工薪水都不夠,遑論租金。」
和廖振宇一樣受創的攤商,並非少數,每個人都是疫情下的受災戶;他觀察,不分年紀的業者,這段時間到處借錢,甚至自組俗稱「標會」的互助會,但因每個人都想標得第一期資金,先度過難關,意見卻談不攏,互助會開不成,攤商只能關門大吉。
從小在夜市長大的廖振宇卻不願放棄,寧借錢也要苦撐。然而,他二月底先去找了長期往來存款的民間銀行,兩家銀行一見「餐飲業」,馬上拒絕借款,他氣得直批,「平時看似熱情,在疫情災難時,卻理都不理。」這種狀況,是普遍攤商、餐飲業等小微企業面臨的際遇。
看似走投無路,不死心的廖振宇查詢紓困資料,經友人介紹,透過經濟部「馬上辦服務中心」,轉介給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取得業績下滑十五%的受災證明,成為讓他硬撐的關鍵。
他記得很清楚,三月十七日,到聯輔基金會時仍忐忑不安,如同多數攤商從未向銀行借款,也不開發票、沒有攤商證明,加上被民營銀行狠拒的經驗,對於那筆救命錢,他不抱太大希望。
聯輔基金會輔導業務群業務總監徐林寬,與輔導業務群專案副協理謝啟士,當天請廖振宇找出可證明業績下滑的資料,例如手寫帳本。廖振宇隔日便提供進出貨證明、每日營業收據給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