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人,愛用「我」的語言;好的領袖,則使用「我們」的語言,一位成功的領導者,當他使用「我們」時,通常擁有的,都是齊心人民與成功團隊。
二月八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寶瓶星號檢驗結果出爐後,第一時間登船向旅客說:「我們可以回家了。」「我們」不僅指船上的遊客,也包括二十五名防疫人員的「同舟共濟,戰勝病毒。」「我們」是良好領導人的語言。
而華航派出包機,載回困在鑽石公主號的十九名國人,機長廣播「我們預計會持續飛行,與全世界一同度過疫情,請您做好防疫工作,準備一同降落在美好的明天。」陳時中與華航機長都用了「我們」,表達共度困難,解決問題。
澳洲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史戴芬(Niklas K. Steffens)、哈斯蘭(S. Alexander Haslam)研究澳大利亞從一九○一年自英國獨立以來,到二○一○年之間,四十三次聯邦選舉中,總理候選人的競選演講。勝選者使用「我們」的頻率高出六一%,每七十九字使用一次,敗選者則是每一三六字使用一次。研究者認為,選民的支持與領導者代表集體身分的能力有關,「我們」的集體身分,獲得了選民的認同。
領導人必須把跟隨者擺在第一位,多數人不喜歡自私、自以為是或自戀的領導人。提出黃金圈法則的美國作家西奈克(Simon Sinek),甚至出版了一本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在部隊裡,領導者通常都在團隊吃完之後再用餐,確保部屬得到照顧。
像是鑽石公主號船長阿勒瑪(Gennaro Arma)表示自己會最後一個下船;一○年十月,受困在地底將近七十天後,帶領三十二名智利礦工脫困的領班厄祖亞(Luis Urzua)是最後一個出坑。從用餐的順序來看,在家中,媽媽才是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