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發行數位身分證及其衍生的數位應用,經常引發人民不同程度的反彈。
即使是數位政府模範生愛沙尼亞,也是在十八年間持續修正優化,才有今日成果。
全球準備發展數位身分證的國家,幾乎都將愛沙尼亞列為第一個參訪對象。
各國政府官員穿梭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政府大樓與大學校園,並懷抱相同疑問:這個位處東歐北部、人口僅一三四萬人的波羅的海小國,如何突破萬難,發行數位身分證(eID),並在二○一九年達到九八%的卡片持有率?甚至,為何六七%的愛沙尼亞公民,都習慣以eID使用政府電子化服務?
「一九九七年開始,我們就有了eID的想法,在二○○二年正式發行。一開始推動起來非常不容易,因為對一般民眾而言,這是一個全新概念。當時還有一個笑話是,你可以拿卡片把車子窗戶上的結霜刮掉(意指這張卡片毫無用處)。」警察和邊防警衛局首席專家秀(Eliisa Sau)二○一七年來台灣交流訪問時笑說。
成功關鍵1 99%政府服務可線上申辦
一張原本不知可如何應用的「雞肋」卡片,不可能一夕之間轉變為全民生活必需品;即使是人口規模僅與台灣彰化縣相當的愛沙尼亞,也足足花了十八年,才逐步實現這項目標。
政府內部數位化,是推動eID的基礎建設。早在二○○○年,愛沙尼亞政府就規定官員線上讀取資料、跨部門會議不再列印文件;簽核公文也改用電子簽章系統,取代傳統的實體公文旅行、輪流蓋章模式。一方面節省政府員工工作時間,也創造透明、無紙化的作業環境。
同年,愛沙尼亞政府也進一步宣布,「使用網路」為基本人權,除了既有的電子化政府措施,更大舉布建免費網路,提升寬頻速度外,也打造政府部門間的數據交換網絡,開發電子報稅功能,並在兩年後發行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