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小英勝選台海有變數? 日媒中國通示警:習恐祭出這四招 但台灣可如此反制

小英勝選台海有變數? 日媒中國通示警:習恐祭出這四招 但台灣可如此反制

劉煥彥

政治社會

今周刊攝影團隊

2020-01-16 14:05

總統蔡英文以台灣史上最高票當選下任總統後,熟悉中國政局的日本主要報紙、產經新聞外信部(即國際新聞部)次長矢板明夫推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台灣恐放棄文攻,改採武嚇手段,使得未來兩岸情勢更緊張。

他建議台灣加強擁抱國際社會,多方面發展對外關係,特別是聚焦美國、日本及歐洲,讓北京想對台灣動手前,更加投鼠忌器。

 

矢板明夫是目前日本新聞界中高階主管中,極少數在中國出生的日本人,中文極佳。他於1972年生於天津,15歲回到日本,慶應大學畢業後,曾在對現代日本政經圈有很大影響力的松下政經塾第18期進修。

 

2002年他進入產經新聞服務,2007年起擔任產經新聞中國總局特派員,派駐北京達十年,對中國政局及社會現象有深入的第一手觀察

 

矢板明夫在來台採訪這次大選後,日前接受今周刊數位內容部專訪時表示,去年11月民主派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大勝,這次則是民進黨在台灣大選狂勝,而事前中國對香港事務體系(中聯辦)及對台灣體系(國台辦)都未將正確情況上報北京,「讓習近平惱羞成怒,覺得被下面的人蒙蔽」,無法再信任這兩個單位。

 

他分析,中國共產黨將在2022年舉行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20大),屆時習近平已經上台十年,而他一直希望延長任期,因此需要拿出有說服力的成績,才可能讓20大同意。

 

▲日本產經新聞外信部次長矢板明夫認為,總統蔡英文勝選可能使兩岸情勢在未來四年更緊張,建議台灣更強化美日歐關係,增加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圖片來源:矢板明夫提供

 

他說明,在上述背景下,既然北京對台灣的文攻失效,就可能變成武嚇,但並非直接武力犯台,而是透過以下四個步驟先後進行:

 

第一,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更孤立,把邦交國砍光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時,台灣還有23個邦交國,如今只剩下17個,與歐洲唯一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教廷也多次傳出生變消息。

 

若能使台灣的邦交國降到零,並把台灣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以後中國就能聲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置喙。

 

第二,放假消息,擾亂台灣民眾的視聽

 

舉例來說,若重要選舉的兩方得票數接近,就放假消息激發失敗的一方上街示威,製造社會動亂。

 

▲矢板明夫在本周一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刊出的報導中就提出,總統蔡英文勝選後將面對更大的中國壓力。(圖片來源:劉煥彥攝

 

第三,培養親中的黑道,在上述手法奏效時暗中煽動社會動亂

 

第四,上述手法都奏效後,就能讓中國以恢復秩序為名義,在國際社會還來不及反應時以武力犯台

 

矢板明夫強調,如今北京想法並非如同以往外界以為的直接武力犯台,而是擷取了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的「混合式戰爭」(hybrid war)經驗,結合假消息攻勢、製造社會動盪等非軍事手段,創造最後軍事介入條件,「習近平已經與普丁(俄羅斯總統)見過很多次,常常討論這個主題」。

 

北京對台擬採克里米亞方式 結合非軍事手法及軍事手段

 

如果矢板對於北京的看法正確,台灣可以怎麼應變?

 

他說:「台灣應該要更加強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加強與美國、日本、歐洲的聯繫,積極拓展國際關係,也就是中國不讓你做的,其實就要去做,讓他們不敢以武力犯台,才能讓台灣更安全。」

 

矢板也建議台灣加強國內相關法規防護網,而且要讓法規更完善、更容易執行。

 

至於習近平的對台政策若有變化,可能在何時決定?

 

矢板認為,在今年3月的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北京或許還不至於有明顯決策,重點觀察的應該是每年8月中共高層在河北秦皇島的北戴河會議。

延伸閱讀

蔡英文稱台灣是獨立國家 中國外交部:「一中原則」為國際共識
蔡英文稱台灣是獨立國家 中國外交部:「一中原則」為國際共識

2020-01-16

「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 蔡英文:中國侵略台灣將付出很大代價
「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 蔡英文:中國侵略台灣將付出很大代價

2020-01-15

曾住台灣15年,一個英國人看台灣選舉:搬到中國才知道,蔡英文對中共的立場一直是對的
曾住台灣15年,一個英國人看台灣選舉:搬到中國才知道,蔡英文對中共的立場一直是對的

2020-01-13

蔡英文勝選後的挑戰:貿易、金融、貨幣戰全面開打...台灣如何在「美中冷戰」走出一條路
蔡英文勝選後的挑戰:貿易、金融、貨幣戰全面開打...台灣如何在「美中冷戰」走出一條路

2020-01-12

台灣對「一國兩制」說NO!外媒看蔡英文勝選「這個因素」是關鍵
台灣對「一國兩制」說NO!外媒看蔡英文勝選「這個因素」是關鍵

20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