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率先全臺,推出第一份《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去年七月透過論壇正式對外發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白皮書》提出八個施政面向、跨局處整合十一個單位、投入三十五個行動方案,對於水、能源、食物、廢棄物、交通、建築等都提出具體作法,並制定二階段達成的目標,「去年的KPI已經完成,現在要積極落實二〇二二年的目標。」
循環經濟是全球經濟的顯學。林崇傑指出,臺北市是一座高度密集發展的城市,如何運用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優勢和良好的城市建設基礎,結合創新思維,打造北市長遠發展,及更適合市民居住的環境,是市府團隊的重要任務,「我們希望透過打造『城市循環鏈』,讓循環城市在臺北成為真實。」
「在過去,產業面貌是線性發展,做的事情是不可再循環。」他說明,現在和過去很不一樣,「經濟生產從設計、規劃、生產到生命周期結束,都在思考循環經濟。」他強調:「這是新的觀念,在技術上並不困難,過去是因為沒有這個目標,才沒有去做。」
他舉例,玻璃回收後可以再製成藝術品出售;玻璃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可以做成材料磚,「循環經濟是要讓所有的物質可以反覆使用,如此循環再利用。」最近臺北市推出的公共住宅,招標時便要求廠商必須思考使用的材料導入這個概念,如水泥,打碎後可成為新的材料,「這次出訪英國,他們提出可將水泥裂解再使用。」就是可
以讓建築廢棄物減量的解方之一。
推出盛食交流平台 逾五萬市民受益
不只科技,它也可以用在民生上。他表示,市府結合六個公有市場,推出「盛食平台」,「市場內的攤商將賣不完或不好賣的食材,放進市場內的一個大冰箱,由社福人員領取,再轉送到各社福機構。」推行兩年成效顯著,已捐贈超過兩萬公斤食材,高達五萬人受惠。
另外,也從上游整合,和十九個連鎖店家、一百九十家餐廳簽署「惜食公約」,讓廚餘由源頭減量。「共享」是循環經濟很重要的精神。他透露,最近北市府規劃推出共享停車位,「大多數市民的停車位只有晚上才用得到,白天就閒置,我們希望能夠釋放出來,讓城市所有的人都能使用。」此外,包括共享機車、汽車等,以使用權代替擁有權的交通工具,都將陸續推出,讓民眾可以依不同使用需求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組合運用,透過共享經濟觀念改變用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