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綠能交易難如打怪 市場供需大失衡真相

綠能交易難如打怪  市場供需大失衡真相

呂苡榕

焦點新聞

雲豹能源提供

1172期

2019-06-05 13:34

綠電需求面已浮現,但供給面卻銜接不上,綠能業者直指,
融資和行政流程,正是現階段發展綠電交易市場的最大阻礙。

隨著國際品牌如蘋果、Google和三星紛紛宣示,二○二○年將百分之百使用綠電,上游供應商的綠電需求也隨之大增,其中又以電子製造業首當其衝。為符合國際品牌對綠能的要求規範,電子製造業逐步提高綠能使用量,台灣如台積電已承諾,三奈米廠將有二○%使用綠能,日月光則預計,二○二五年會使用二七%綠電。

 

電子製造業在能源使用的調整上屬領頭羊,五月三十一日,綠色和平也公布台灣十大電子製造業「減碳與綠能使用」評比,由台積電、日月光和友達分居前三名。

 

細究綠色和平這次的評比內容,十大電子製造廠的綠能取得模式,大多透過購買再生能源憑證,和廠房自建再生能源設備為主要手段。「像友達是廠區自建太陽能數量最多者,日月光則有購買憑證。台積電比較特別,有在美國購買水力發電。」綠色和平專案經理李之安分析道。

 

長期倡議全球資通訊業使用綠能的綠色和平強調,「我們期待業者不但用綠能,還得是有『附加性』的綠能,也就是『新增長出來的綠能』。」李之安說。

 

除了國際品牌與環保團體的倡議壓力,立法院四月十二日三讀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明定用電大戶(預計規畫每月用電八百瓩以上即為用電大戶)須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或儲能設備;無法配合設置者,則以購買綠電憑證或繳納代金方式代替,讓電子製造業以外的廠商也迫切加緊腳步,調整能源使用狀態。

 

雙重壓力,刺激了廠商需求面,亟需新生綠電填補;但綠能市場的供給面卻還銜接不上。綠能業者分析,綠電市場的供需失衡,應歸根於政策立意雖好,但執行路上小鬼一堆,嚴重阻礙了綠能交易市場的成長。

 

再生能源憑證
再生能源憑證相當於綠電的身分證,透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確認,
每發一千度綠電,即可獲得一張憑證,
藉此認定它包含的正面環境效益,例如減碳額度。

 

台灣電子業用綠能

自售電力風險高

綠能業者錢關難過

 

對綠能業者而言,發展再生能源交易市場現階段最大的阻礙,就在於「融資」。

 

「我們私下和銀行接觸的經驗,銀行對於融資給綠能業者,仍是持觀望態度。」天泰能源總經理陳坤宏苦笑。

 

雖然一七年《電業法》修法通過後,綠電已可自由交易,但綠能業者若想走「B2B」模式,直接接線賣電,或是借用台電電網饋線賣電給客戶,第一關就會遇上銀行質疑「買主的信用評等」。

 

陳坤宏說,「畢竟不是每個買主都像台積電,信用評等高。銀行會擔心萬一你的買家倒閉,你還款還不出來。」相較於過去綠能業者直接把電賣給台電,既沒有倒閉問題,又有固定收益,「B2B」風險與不確定性高,銀行融資意願當然也低。

 

即使這次《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中納入了「迴轉條款」,若買家倒閉,可將售電合約轉給台電,「可是現在怎麼轉?轉換期多長都還不知道,銀行怎麼敢借錢給你?」陳坤宏說道。

 

「而且,如果案場是設在沒有台電電纜饋線的地方,要怎麼轉換賣給台電,也是大問題。」節能屋能源科技董事長楊明坤提醒。

 

因此修法雖已過關,綠能業者至少得等到台電擬好相關辦法,融資風險的門檻才有可能降下來;在此之前,賣電給台電仍是綠能業者最簡便的選項。業者異口同聲地說:「何苦拿到市場上交易,給自己找麻煩。」綠電的交易市場當然也就無處萌發。

 

饋線
饋線是指將電廠、發電設施的電力送進變電所降壓的這條電線。

 

地方營業處不給力

執政變天風險倍增

 

融資困難之外,綠能業者也面臨行政流程種種阻撓。有業者私下透露,他曾向中部台電營業處申請「轉供」——租借台電饋線,將綠電輸送給買家,結果地方營業處卻說,營業規章還沒有訂出規範,無法受理,讓業者啞口無言。「明明《電業法》修法後,就容許綠電交易,可地方營業處就是不理你。」該業者只能無奈搖頭,連申請都走不通,更遑論要賣電給廠商。

 

另外,過去綠能業者賣電給台電,走的是「第三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容量未達二千瓩,無須環評,「但你若不賣電給台電,就得按『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規定做,走環評、地方說明會……等流程。」陳坤宏說,第三型申請籌設時間大約半年到八個月;第一型動輒三年,做的是一樣的營生,卻因買家對象不同,投入的成本差了十萬八千里,這些門檻當然影響綠能業者投入交易市場的意願。

 

去年年底大選後,中央、地方法規不同調的狀況愈趨明顯,綠能業者私下透露,地方執政變天後,有些地方光是申請路權都要六、七百天;原本容許設置光電的「嚴重地層下陷之不利耕作區」,突然要求業者得「申請許可」,變更地目後才能設置,對業者來說,等於一切從頭來過。業者私下感嘆,申請設置綠電設備的過程,簡直像「打怪」,且各地方政府對於法規的詮釋各不相同,溝通成本實在龐大。

 

今年初接下Google在台第一樁綠電交易案的雲豹能源科技董事長張建偉,感受也相當深刻,當國際品牌商對綠能的需求壓力已逼近,台灣綠能「量」卻因層層法規關卡,增長速度緩慢。這些潛在風險也都會影響銀行借貸意願,「我們什麼都能接受,就是希望風險要能算得出來。」張建偉說。

 

綠能憑證來源少 

廠商已現搶購潮

 

除了無處買綠電,廠商在市場上同樣搜羅不到「再生能源憑證」。對此,楊明坤解釋,目前再生能源憑證的來源只有「自用」型綠能。例如海洋生物博物館架設屋頂太陽能,供應館場電力,每發一千度綠電,可申請一張憑證,這張憑證就可賣給其他廠商來抵減碳排放。

 

除了「自用」的綠能可以把憑證另外分割買賣,其他不論躉售給台電,或賣電給企業廠商,電力和憑證都得「統包」給買家,因此讓想以憑證取代購電的企業,面臨「一證難求」的窘境。

 

但不只電子製造業,許多廠商都已出現來自國際的壓力,「像最近有個廠商急著找我幫他買憑證,因為他要出口到加拿大,那邊對於高耗能的產業,例如皮革業,都有使用綠能的規範。」楊明坤說,還有一些做區塊鏈的廠商,這陣子也在探詢認購憑證。

 

楊明坤認為,現下憑證需求愈來愈大,政府應考慮適度朝「電證分離」發展,一方面使更多憑證流入市場,另方面對地區的綠能發展也有助益。

 

和不少偏鄉合作建設綠能設備的楊明坤說,以花東來說,許多地區都適合發展小型水力發電,卻沒有台電的電纜饋線。如果法規鬆綁,讓綠電與憑證分離,小型電廠發出的電直接賣給附近民宿或工廠,同時可將憑證賣給其他廠商,不但有投資效益,還能促進地區小型電網發展,也減輕台電建置設施的成本,不需要大老遠拉饋線到地方去。

 

且有些綠電買家不一定有碳排放抵減的需求,「像商業場所,主要是透過購買綠電來抑制尖峰用電的使用量,避免電價太高。他們沒有拿憑證抵減碳排放的需求啊。」楊明坤說,適度電證分離,買賣雙方才能各取所需地發展出交易市場。

 

倡議百分百綠能的國際組織「RE100」,去年底已獲一五五家企業承諾加入;今年三月,蘋果公布了供應商責任《二○一九年度報告》,其中載明整體供應鏈的溫室氣體年減量達四十六.六萬公噸。當國際大企業紛紛宣示使用綠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排壓力自是落在供應商身上。

 

台灣綠能市場供不應求的現況若無改善, 「也許五年後廠商設廠,考慮的是你這個地方能否供給『零碳排』的綠電;若買不到綠電,廠商寧願去別處投資吧。」陳坤宏提醒。

 

綠能發電

 

延伸閱讀
經濟解析/綠能將下市 台灣太陽能產業陷入黑暗期
經濟解析/綠能將下市 台灣太陽能產業陷入黑暗期

2019-03-21

為綠能注強心針  聯合再生要當業界蘋果
為綠能注強心針 聯合再生要當業界蘋果

2019-03-06

排除三大關卡  台灣拚綠能不怕起步晚
排除三大關卡 台灣拚綠能不怕起步晚

2019-02-13

沒綠電就沒蘋果供應鏈?!經長:開發商過去被抹黑
沒綠電就沒蘋果供應鏈?!經長:開發商過去被抹黑

2019-01-23

富邦集團積極認購綠電 台灣大、富邦金扮節能優等生
富邦集團積極認購綠電 台灣大、富邦金扮節能優等生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