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特色產業具有平衡城鄉人口規模的優點,然因在地產業規模多半較小、利潤空間有限,需要大量具熱誠與科技應用能力的新世代營運人才挹注創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專案,由8位夢想導師以實務營運經驗,輔導20組優秀在地團隊改善或調整營運規劃,以加速達成永續發展,促進在地安居樂業的目標。
以商圈協會形式集結資源原本是振興地區基本的方法,而杜明鴻受邀加入台南市灣裡黃金商圈發展協會擔任秘書長後,深入從地方歷史文化脈絡中挖掘到,灣裡還保留著古代「捉鰻栽」的捕鰻技藝是珍貴的元素,他進一步成立「微笑灣裡」市集,取「灣裡魚」做為象徵,寓意「出門在外的灣裡人,願意返鄉創生」,打造「灣裡魚」品牌,透過魚街、魚旗等形象與特色店家改造等,發展目的型觀光的未來。
「當初以微笑灣裡為名,就是因為灣裡人喜歡『笑頭笑面』,人情味也夠」,杜明鴻原本在台北擔任銀行業務,2016 年回到故鄉創業,能言善道的爽朗個性很快被邀請成立商圈協會,一起搜集在地店家,打造社區人力資源平台。灣裡的步調緩慢,喜歡悠閒生活的杜明鴻雖然沒有相關經驗,依舊邀請三兩夥伴一同動手寫提案找拜訪,形塑心中理想的故鄉模樣。
灣裡魚帶路 帶您走進灣裡社區
杜明鴻說,灣裡地方產業特色不明顯,文化意象與鄰近區域重複性高,而台灣的鰻魚在大海交配後,多半迴游至沿岸產卵,灣裡還保留著「捉鰻栽」技藝,加上四周環河,何不用這個意象來作為「微笑灣裡」象徵?這是改變「過路型觀光」灣裡的起點。
在推動活動的過程中,杜明鴻坦言,與各界的溝通是一門功夫,團隊在執行各項活動或與地方耆老溝通時,往往要有耐心。他認為,在灣裡,只要年輕人肯做,前輩都肯細心帶,不過面對社區裡多樣的事務,偶有需要細心溝通的時刻。
他舉當時「歹銅古社」文創市集的命名,就招來些許質疑。由於 60、70 年代,灣裡盛行廢五金行業,曾造成二仁溪的污染,「長輩們原先不希望我們提及這段過往,不過我們為何不正面看待這段過去的黑歷史?況且在灣裡人的群策群力下,二仁溪也慢慢復育,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魚種出沒,彈塗魚、紅樹林也開始看到蹤跡。這也是一種意義上的創生吧」,他說。
「微笑灣裡」其實還是商圈協會的一環,由於積極和成大與嘉南藥專等校的學生接觸,逐漸讓一群沒有相關創生經驗的人,練就一身好本領,杜明鴻説,「其實商圈與社區營造息息相關,只要做得好,商圈自然也能做起來」。
年均六場活動 小小灣裡逆轉勝
杜明鴻把資源整頓好、把特色盤點好後,2017 年便開始主動爭取曝光的機會,如加入經濟部中小企業的「地方經理人」計畫或申請商圈輔導經費等,讓「歹銅古社」文創市集、灣裡美食節、萬聖節遊行踩街與街區壁畫彩繪等活動能順利推動。更陸續參與「2018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計畫、百貨展覽會等,到目前為止,微笑灣裡平均每年都能舉辦約六場活動,許多出外遊子也願意回鄉加入,或幫忙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訊息。
此外,1萬7千多常住的市民被杜明鴻形容為可「自給自足」的人口紅利,同樣也是灣裡能夠有效推展活動的優勢,他說,每次願意出來參加的市民持續在增加,志工人數也慢慢增加,加上嘉藥的學生常常來討論,每次開會都是老中青三代的腦力激盪,近幾次灣裡舉辦活動常受惠於地方口碑,每每都有外地學生加入想一探究竟。
杜明鴻想過,若沒有自己當時毅然地投入,今天,外界的資源可能還很難到達故鄉,灣裡的改變可能又更要遲了些。看著家鄉點滴的改變與內心的成就,「我們在幫灣裡,灣裡也一直在幫我們」。
更多在地經理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