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重點發展的創新產業,鄰近的韓國也在積極搶奪。為爭取AI、智慧機械等相關產業的外商投資,一向排外性格強烈的韓國,正在努力蛻變。
誰將是下一波趨勢產業—「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贏家?
二○一六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白皮書》,直指「彈性」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的關鍵。
「經濟及勞動力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結構,將決定一個國家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說,具有彈性的勞動力市場、教育系統、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等的國家,將在這一波革命中勝出。
在這次報告中,瑞銀根據這項原則,預估第四次工業革命相對優勢的國家—台灣的成績很不錯,在亞洲國家中占據第四位,領先於如今被公認為AI強國的韓國與中國。
但顯然,台灣的優勢並未轉化成外商眼中最值得投資布局的國家,反而「彈性環境」比不上台灣的韓國,在外國直接投資(FDI)上有所斬獲。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資料庫統計數據,實際流入韓國的外資在二○一六年達一二一億美元,隔年以一七○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台灣同期實際流入的外資,在一六年約九十二億美元,一七年僅約三十三億美元。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統計,韓國自一六年以來,所吸引的FDI年年突破二○○億美元,截至今年九月底,也收到外資承諾投資一九二億美元。
抓緊第四次工業革命機會,無非是近期經濟成長陷入低迷的韓國,想做結構轉型帶動經濟成長的一個轉機。韓國政府預估,二○三○年因第四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經濟效益,將達到四六○兆韓元(約十二.五兆元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