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還要追夢30年!風潮音樂創辦人:不忘記最初的自我

還要追夢30年!風潮音樂創辦人:不忘記最初的自我

2018-07-16 15:33

在台灣,無論喜歡心靈、自然旋律或原住民音樂,一定可以看見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在流行音樂領導的唱片界中,帶領風潮走出自己的路。他認為,自己就像洋蔥,愈旱熱的環境長得愈好,在潮來潮往之際帶著風潮站穩浪尖,為更多喜愛音樂的人圓夢。

採訪那天,我們來到風潮音樂的辦公室,剛走出電梯,映入眼簾的不是宣傳海報或招牌,而是老舊的三輪車,低調得一點都不像唱片公司總部。和楊錦聰談起父親時,他感性地說,「沒有三輪車,就不會有楊錦聰,也不會有風潮」。

 

▲楊錦聰把父親的三輪車放在門口,做為風潮的企業精神,並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攝影/蕭芃凱)

 

那時的楊錦聰剛從國中畢業,生活圍繞在簡單的家庭與一畝薄地,親友們都管叫「洋蔥」。這時的他應該要準備外出就業或當學徒,但父親決定打破慣例,讓老師口中「有才調」(閩南語,有本事的意思)的兒子繼續升學。

 

為了賺學費,原先務農的父親在夜色中騎著三輪車做生意,甚至在楊錦聰創業不善負債累累時,再次騎上三輪車四處借貸,讓追求夢想的兒子不被風浪擊倒。

 

▲楊錦聰的父親踩三輪車賣菜,讓孩子繼續升學,並陪伴他們圓夢。(圖/風潮提供)

 

父親的三輪車,在他圓夢的路上留下許多車痕,所以他將三輪車當做品牌精神,一路走來都不會忘記當年創業初衷。

 

這輩子不能成為音樂家

但一定要做音樂的工作

 

出生農家並沒有壓抑楊錦聰對音樂的熱愛,回憶起拿著牧笛放牛的童年,雙手不自禁地在空氣中彈奏起來;說到擔任道士的外公、科儀配樂的嗩吶與小鑼,他的雙眼立刻瞇成一尾微笑的魚。

 

▲放牛時吹奏的牧笛、道士科儀中的樂音,都是陪伴楊錦聰成長的音樂能量。(攝影/蕭芃凱)

 

為了不辱父親騎三輪車掙學費的苦心,楊錦聰在學業上始終沒真正走上音樂路,他是村莊裡第一個考上國立大學的孩子,在大三時彷彿立下人生誓言,他在日記本寫下「這輩子我知道不能成為音樂家,但我一定要做跟音樂有關的工作」。

 

▲楊錦聰雖然在年少時立志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但成立風潮音樂對他而言更像是個意外。(攝影/蕭芃凱)

 

退伍後,先從唐山樂集的外務開始做起,過一段時間又到出版社擔任企劃。解嚴後的台灣音樂市場百花齊放,他趁此機會回家與父母籌到一百萬元,在全家人與全部資金的投入下,當年的打工仔成為風潮音樂的老闆。

 

他以宗教、心靈與自然音樂,讓音符更貼近生活,甩開傳統唱片行通路,改往佛具店、國家公園找聽眾,讓風潮音樂在以流行樂為主的唱片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更發願每年出版原住民原創歌曲,為原民歌手圓夢,也幫下一代保留台灣的聲音。

 

▲楊錦聰不與主流市場靠攏,而是認為音樂要貼近生活,堅持信念讓風潮一路走來獲得許多肯定。(攝影/蕭芃凱)

 

「大海就像生命之網,包容許多喜怒哀樂,潮來潮往之間,許多同業成功站上浪尖,也有許多同業流逝於浪花之中。」他感性地在30周年之際寫下這段文字,經營風潮30年間,他與團隊曾付出許多努力站上浪尖,也付出許多代價重重地跌落海中,但再次站起的決心,累積成今日的能量。

 

從精神力到肌力

楊錦聰:渴望能超越恐懼

 

風潮音樂讓30多歲的楊錦聰提早達到世人定義的功成名就,但站在高處讓他內心愈來愈空虛、疲憊,因此他不斷找尋各種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直到接觸蘇菲旋轉。

 

▲楊錦聰(綠衣者)學習蘇菲旋轉多年,在旋轉的過程中找到心靈平靜的力量。(圖/風潮提供)

 

「剛開始旋轉時,會暈眩、跌倒,但渴望進入旋轉的狀態會超越對跌倒的恐懼,最後覺得自己在飛翔,順著自然的脈動,好像進入一種平衡的狀態。」旋轉的過程,就像是楊錦聰對音樂的追尋,當對音樂的熱愛超越對挫折的恐懼,就能不顧一切地探索下去。

 

為了養足體力陪伴風潮走過下一個30年,除了精神力的探索,他開始轉而訓練自己的肌力。今年3月,他前往澳洲拜倫灣學習衝浪,歷經超過百次跌入海中,才成功站上浪尖。

 

▲楊錦聰克服童年溺水的陰影,在澳洲拜倫灣成功站上浪尖。(圖/風潮提供)

 

「浪尖上的我,其實害怕多過興奮」,楊錦聰坦言,童年溺水的陰影加上將邁入耳順之年的身軀,「這個年紀了要學習衝浪真的不容易」。但歷經無數次摔落、爬起,最後站在浪尖擁抱海潮的節奏,不斷挑戰的過程,不就像是風潮的縮影嗎?

 

無論是蘇菲旋轉或站上浪尖,楊錦聰形容「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除,最後就能回到自然的自己」。他頓了一下,幽幽地說,練習蘇菲讓自己達到「定而後能靜」,在動靜之間,培養堅定不移的心智,也能找到生命的平衡。

 

▲楊錦聰認為,透過蘇菲旋轉能夠沉澱心靈,並找回真實的自己。(攝影/蕭芃凱)

 

就像他喜歡別人喊他「洋蔥」,代表生於旱地、單純的自己,讓他處於在物慾橫流的世道,仍不忘自己的本質。看著放在公司門口的三輪車,他想起老父當年在拂曉中踩著三輪車的背影,現在換他騎著三輪車,在許多人成就夢想的路上,留下深淺不一的軌跡,與音樂人、樂迷一起成就音樂的美好年代。

 

▲風潮音樂在風雨中走過30年,楊錦聰期許自己能以三輪車的精神,陪伴更多樂迷圓夢。(攝影/蕭芃凱)

 

數位轉型聚焦行銷 產品獲認可  與大廠聯名提升品牌

 

莊翔捷不諱言一開始其實並不想創品牌·只想做貼牌代工品。但不經營品牌,產品乏人問津,下游代理商不願意進貨,銷售反而不如預期,「既然客戶不願意投資做品牌,我們選擇自己來做。」莊翔捷指出,目前投入品牌的行銷費用已逾數百萬元,如何讓行銷預算精準發揮效用?「聯名」是千富的祕密武器。

 

千富每一次聯名,籌備期都長達半年至一年,為的就是滿足合作方的產品使用需求,只要產品能被大廠認可,品牌的知名度就能迅速拓展,目前Sloky的聯名產品已有十多個,未來也將持續利用聯名方式來經營品牌。

 

目前千富在數位轉型只有先聚焦在行銷,接下來的五年將把重心擺在智慧製造。透過引入機聯網與MES(製造執行系統),提升自己的製造能力,在品牌端要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在代工端則是提高自己的技術門檻,奠定自己在客戶眼中的價值。

 

數位轉型

 

千富企業

 

業師點評  陳來助 升級前先打實基礎  全面製造升級不僅止導入數位工具

 

千富的轉型歷程,與其他中小企業十分不同。千富在應用數位工具之前,已經先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從原本車件、銑件的代工業務,轉變為自創手工具品牌,整個製造的核心能力都轉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當商業模式改變時,企業主心中的願景是否有隨之調整?願景,是轉型之路能否長久走下去的關鍵。

 

第一次見到千富二代兄弟,我第一個問題就問他們,千富未來的願景是什麼?在一步步的討論過程當中,願景的擘畫也逐漸清晰:品牌營收占比在十年內達到五○%,並且將原有的代工製造業務,往製造服務的方向做升級。

 

許多企業主在轉型做品牌的過程中,可能會思考是不是代工乾脆不做了,全心只做品牌?但從千富的例子來看,代工與品牌的兩隻腳是並進的,要平衡發展不可偏廢一方。

 

別讓品牌淪為商標 借力數位工具傳承師傅工藝

 

首先先談品牌。企業主在經營品牌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制定出明確的目標。品牌到底要做到多大?這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而是要利用量化指標來衡量,比如品牌營收占比就是一個好的指標;再來,品牌的經營一定是要長期投入資源,並且要有足夠的決心,否則一遇到景氣衝擊,又退縮回只做代工,這樣子的品牌經營最後僅是淪為商標而已。

 

千富從一三年創立品牌至今,營收占比已成長到近三○%,但接下來要再成長二十個百分點,面臨的挑戰也會更艱鉅。他們過去做的數位行銷已經替品牌打下良好基石,但執行門檻相對低,人人都可以做,未來如果要再提升,就不光是只做數位行銷,而是要進行全方位的轉型,製造能力也必須隨之提升,才有辦法長久支撐企業的願景再前進。

 

再來談代工。過去總體經濟在全球化的架構下,全世界都在追逐低價的產品,但現在全球歷經美中貿易戰與武漢肺炎疫情之後,大家不再只看產品的價格了,還必須選擇安全且信任的產品,這樣的環境改變,為台灣的中小企業帶來很好的機會。要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其實就不能完全仰賴自動化,台灣的產品有辦法做到「差異化」,就是因為許多關鍵的工藝技術還是得借重老師傅的經驗才得以完成。

 

目前台灣的中小企業,或許因為數位轉型進程走得沒有歐美企業快,而因此嘗到甜頭,但若將轉型之路往前推進,是否就會消滅了老師傅的技藝?突破迷思的關鍵在於相信工藝的價值,數位工具要做的是「傳承」技藝,而不是「取代」。企業主可能選擇投資穿戴裝置、人工智能系統,讓機器來學習老師傅的工藝,當工藝轉變成數據時,「人機協作」的價值就可以被發揮出來,師傅不僅利用數據改善產線製程,甚至激發新的創意,數位DNA也就此注入企業。

 

智慧製造

 

投入智慧製造讓品質極大化 製程須可溯源、強化庫存管理

 

千富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是安全且被客戶信任?第一步在於讓製程可溯源。很多中小企業沒辦法做到這點,從進料到出貨過程中,都是由人工檢查,沒有數據累積就沒辦法溯源。千富現在已經開始在做機聯網了,為了就是把關產品的品質,這也是客戶最在乎的地方。要從製造升級到製造轉型,最需要突破的就是將品質系統數位化,這才能達到客戶要求的安全與信任。

 

第二步則是強化庫存管理。走進他們的工廠會發現,他們的產品精密細小,盤點庫存多需要人工確認,但長久下來不僅成本高還有可能會出錯,利用數位工具來協助庫存管理,也是他們未來要著手進行的事項。

 

千富過去十年間,針對品牌投入的資源就是架設官網,但當未來品牌營收占比要成長到五○%,光是只有官網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五年將是千富執行「智慧製造」的關鍵時刻。

 

製造升級要做的就是將產品品質極大化,不僅有助接到更好的訂單,品牌影響力也會隨之上升。台灣中小企業主在執行智慧製造時,必須要先有穩定的訂單來源才能投入,否則產能擴大反而產品得降價賣,數位轉型的投資報酬率反而不如預期。千富儘管代工訂單會因產業變化而有波動,但自有品牌逐漸站穩腳步,因此現在開始投入智慧製造是合適的。

 

千富要走到全面的製造升級,還有十年,所以我認為在轉型的路上,不須急於導入數位工具,反而應該先將基礎建設做好,例如將官網串接CRM(客戶管理系統),並開始投入智慧製造的準備工作,轉型與願景的框架設定清楚,才不容易走偏,轉型之路才得以走得長久。

 

陳來助

延伸閱讀
樂在傳承 讓生命發光 大江生醫創業夥伴的退休故事
樂在傳承 讓生命發光 大江生醫創業夥伴的退休故事

2018-06-06

窮到買不起行李箱!尖石孩童圓夢開唱 征服維也納
窮到買不起行李箱!尖石孩童圓夢開唱 征服維也納

2018-05-31

「安捷」挺過三年黑暗期,攜手虎航首批學員完訓 飛行員圓夢  催生首間本土機師學校
「安捷」挺過三年黑暗期,攜手虎航首批學員完訓 飛行員圓夢 催生首間本土機師學校

2017-12-14

先有能力讓孩子上學 他們才能靠教育翻身 羅恩加 讓部落孩子在家鄉圓夢
先有能力讓孩子上學 他們才能靠教育翻身 羅恩加 讓部落孩子在家鄉圓夢

2014-03-20

傳唱生命的原住民之聲
傳唱生命的原住民之聲

2009-09-17